沙崙里海岸,表面為礫石灘,但淺層的礫石下即為藻礁和珊瑚礁交錯生長,西元2015年中油沙崙油庫為了檢修海纜管線,打樁挖採破壞藻礁,目前正斥資500萬元做海岸復育補償措施。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位於大園區的圳頭村與內海村,在許厝港濕地內,以候鳥盛況著稱。根據臺大戴昌鳳教授團隊研究資料顯示,此處礁體為桃園海岸厚度最高者,約6.35公尺,礁體上面滿布野生石蚵(牡蠣)。此區因沿線工廠排放廢水,生態較差,但短槳蟹、寄居蟹、蚵岩螺等仍屬常見的生物。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位於大園區北港里海岸,西元2009年戴昌鳳等人命名為「潮音石灰岩藻礁」,礁體露出高度在0.7公尺以下,礁體上遍生野石蚵,可能是附近有砂石場,所排放的黃色汙泥散佈於沿岸,生態亦不佳,但偶而可以找到短槳蟹、蚵岩螺等。戴昌鳳老師與王士偉老師的研究表示,「潮音石灰岩」在臺灣地質研究史上是新的名詞。一般人很少有機會會去知道這樣的地質結構。但是這卻也是桃園藻礁與其他海域生物礁不同之處。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包含觀音區的保障、草漯、樹林、富林四里海岸,沙丘特別發達的區域,淤沙將藻礁掩埋,須待退至低潮線附近才能看見礁體露出,由於受到污染原故,生態狀況很差,若環境改善,生態仍有可為。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位於觀音白玉里,約2.5公里長海岸。大堀溪南岸礫石下方是礁體,最高約露出30~40公分高,生態以貝類為多,也可看到短槳蟹、平背蜞,西元2016年初曾發現絨螯蟹。往南方的高潮線為沙灘,可見零碎藻礁礁體,是當年的白玉港遺跡。中潮位到低潮觸即可見到完整的藻礁群,約80公分的礁體露出,生態相當豐富,各種藻類、甲殼類、軟體類、棘皮動物、鳥類都為數不少,也是藻礁生態夜觀的好去處。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包含觀音里、大潭里。海岸線以大潭里為主,但本區有占地116公頃的大潭天然氣電廠和230公頃的觀塘工業區,海岸從北到南分別有觀塘基地、臨時碼頭、出水口導流堤、入水口導流堤等四大突堤,除了突堤本身的建設把藻礁活埋之外,鄰近海域也被突堤效應的淤砂掩埋縱深約300公尺;但大潮時的退潮海岸仍可發現約200公尺寬的藻礁外露,還是具有相當迷人的景觀,生態也相當好。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範圍跨越兩區,北邊是觀音區的保生里,南邊是新屋區的永興里,全長4.3公里,西元2007年中油開挖保生里的藻礁,遭特生中心劉靜榆博士揭發,引動了第一波的搶救藻礁熱潮。西元2014年劃設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著生態豐富的藻礁群。
創作者:珍愛桃園藻礁@國家文化記憶庫
礫石上紫紅色斑塊是會造礁的「殼狀珊瑚藻」,白色斑塊則是碳酸鈣遺跡,也就是礁體成分。造礁歷程:珊瑚藻著生成長→死亡→留下碳酸鈣遺跡→再著生成長→再死亡→再留下碳酸鈣遺跡,年復一年,如此反覆層層堆疊造礁。
夜晚的藻礁不似白天炎熱,在大潮後,是生物出來覓食的時段,生態相當多元豐富,包括沙地、潮間帶、潮池、底棲生物等,形成了藻礁特殊的生物鏈,是大自然環境學習教育的最佳場域。在地球生存了7600年的藻礁,綿延桃園西海岸27公里,是大自然給予生物最佳的育嬰房,我們以學習的心態,一起來認識藻礁的生態及生物多樣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