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蔥溪魚湯,建和卑南語為 siyaw a pinuwayan de tana’na cuk。早期族人食用的溪魚主要來自知本溪,再現這道料理的ama Kingcing Kadangilran古金全,兒時曾多次跟隨家族長輩前往知本溪捕魚,集體漁撈與料理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
padawak,建和卑南語魚藤之意。魚藤是射馬干族人過去用來圍網捕魚的主要工具,利用其根部具備的短暫毒性來迷昏河流裡的魚蝦蟹,讓族人得以輕鬆捕撈漁獲。魚藤具有毒性的部位在於根部,前往部落後山以鋤頭挖掘後轉往知本溪。一到河岸,首先觀察水流狀況,擇定最佳的截流改道處,接著將大大小小的石頭堆疊起來改變河道,為了達到最佳擋水效果,石縫處還要以姑婆芋、月桃等葉子塞滿。魚藤若在急水區使用會被馬上沖走而毫無效果,因而必須擋水、改水道。分水完畢後,在下游架設三角網準備攔截漁獲,接著再到上游的截水處搥打魚藤使其汁液流入水中迷昏魚蝦,一段時間後再沿溪撿拾陷入昏迷的魚蝦。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
當陽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溪流,要把水面下的魚兒位置給看清楚著實有點吃力,這時就要依靠漁撈利器-水鏡的協助。將玻璃水鏡平放在水面上,就能把底下的魚兒動靜給看的清清楚楚,大幅提高射魚的精準度。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
在水深較深、無法徒手撈取漁獲之處,通常要仰賴魚叉刺捕捕撈對象。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
傳統蝦簍以竹子削製而成,開口處施以竹籤倒插內縮,讓蝦兵蟹將進的去、出不來。蝦簍通常在傍晚放置,隔天一早沿溪上溯收回。
創作者:卓幸君@國家文化記憶庫
傳統食物文化的調查與認識,除了記錄與了解飲食記憶背後的時代生命故事外,也探究每道記憶中的傳統料理與族群生活的連結,包括語言命名、傳統食材的看待、食材原地地景的改變,理解其隨歷史及環境變遷的改變與瀕危,並藉由與部落社區的合作與行動,探討如何保存、回復延續與土地關係和諧的傳統飲食智慧的各種可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