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議題包】臺灣百年花磚文化

主題議題包
百年前富貴人家的宅邸,除了精細的工藝書畫之外,作為屋頂和牆面裝飾的「花磚」卻鮮為人知;這些手工製花磚珍貴之處,在於它們僅流通於西元1915~1935年間,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最終因戰爭而停產、消失在市場上。


每面花磚的使用被賦予祈福意涵、刻畫出臺灣人對「家」的情感。家族的記憶在花磚的守護之下迭代相傳 — — 花磚成為一種符號,一把連結家族情感的鑰匙,類似於「家紋」的存在,出現在各個家族屋宇中。每家每戶各有風格與各式不同的排列組合,因社會、城鎮發展串連起來,造就了絕美精緻的臺灣花磚文化。一起看看國家文化記憶庫中收藏的花磚素材:

瓜果與游魚主題花磚

花磚臺灣人喜歡在建築、居家環境中融合祈願祝福的意象,早先傳統合院建築會利用木頭雕刻蝙蝠,取諧音義象徵祈求「福」到;桃子則賦有「長壽」的寓意,金魚是代表「連年有餘、金玉滿堂」。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花磚與傳統合院

花磚百年前能建造三合院者大多是承繼家業的地主或經商致富的仕紳名人。古厝採用花磚裝飾,因其造價昂貴且稀有可做為彰顯財力地位的管道,自西元1915年由日本引進至臺灣後便深受豪門望族所喜愛,廣用於居家裝潢或是家具妝點。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花磚與家具裝飾

除了建築,家中起居空間也極盡所能的融入花磚裝飾,例如,臺灣匠師匠心巧思、將「花磚」鑲嵌在各式家具之上,使得原本已是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木作、金器,因為獨特的花磚造就家具中的上上品。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台灣花磚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


《臺灣百年花磚文化議題包》帶領讀者認識、鑑賞臺灣百年花磚,並進一步觸發讀者思考「搶救修護」「保存發揚」與「文化再生行動」等延伸議題,透過實質探論,期待「群體共思」的過程能激盪出更多元的觀察角度和實作方法,滾動式修正現存的文化資料。


資料提供者議題包作者:臺灣花磚博物館 徐嘉彬 館長 | 編輯: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CC BY-NC
異動日期2024/12/02
發布日期2022/11/25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