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議題包】COVID-19 防疫日常紀實

主題議題包
2019年12月上旬,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緊接著2020年1月,泰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皆出現自武漢移入之確診個案。這支定名為新冠肺炎的病毒(COVID-19),在短短2個多月,造成全球確診病例破萬,演變成近代規模最大的一場全球隔離行動。臺灣民間喊出了「#同島一命」的宣言,不僅喊出全世代的情感共鳴,也凝聚所有族群的堅定鬥志,一起迎向後疫情新生活。一起看看國家文化記憶庫中關於COVID19防疫日常紀實的素材:

三級警戒下的日常風景

疫情期間,臺灣人展現自律的可貴,每個人都生怕自己成為防疫破口,積極養成防疫習慣,共同攜手度過艱難環境。尤其三級警戒這段期間,臺灣民眾盡量待在家中不外出,許多店家紛紛暫停營業,往常人聲鼎沸的觀光區,瞬間變得冷清許多。透過民眾的鏡頭捕捉以及日常物件了解疫情期間臺灣的日常風景。

圖1為台北市峨嵋街的懸日,四月間武漢肺炎疫情嚴峻,街頭人人戴口罩,顯示台灣百姓自主衛生管理佳,成為全球疫情控制模範生。

創作者:唐義宏@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2則是三級警戒期間,墾丁國家公園南灣休憩區預警性關閉。在三級警戒期間,內政部營建署宣布各國家公園關閉室內遊憩據點、山屋、單一出入口的戶外遊憩據點,並禁止進入生態保護區;非單一出入口的戶外據點,應落實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停止10人以上聚會,各停車場也降低停車數量至4成。而墾丁國家公園的熱門遊憩沙灘,白沙、南灣、大灣、小灣、船帆石、漁村公園及小峇里等7處則預警性關閉,並禁止水上活動,違者開罰新台幣3000元到1萬5000元。

創作者:ycchang@國家文化記憶庫

防疫期間的百業生態

防疫期間,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21年5月25日推動「簡訊實聯制」,由商家申請QR Code,民眾掃碼即能傳送簡訊至1922(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彼時臺灣政府機關與民間機構,即便是開放性的蔬菜攤位,店門口皆放有QR code圖片(圖3)。

創作者:邱怡靜@國家文化記憶庫

紀錄者:Patricia@國家文化記憶庫

多元的祈安消瘟儀式

台灣民間信仰文化興盛,如漢人移民信仰、原住民祖靈信仰等,皆有不同的宗教與文化脈絡。防疫期間,面對未知病毒的不安,以及生死的恐懼,疫情下的人心藉由民間信仰找到力量,依託於神明、家將或是儀式,以求消除瘟疫之災,國家文化記憶庫匯集民間多元信仰的祈安消瘟儀式紀錄。

圖5為民眾在南廠水門宮前,戴著口罩參與過關渡限儀式之畫面,見證武漢肺炎發生之因應策略。民俗信仰中的過關度限儀式,即是相信人在自然世界生存,生活中需要面對有形與無形的日常課題,難免會遭遇各種關卡或阻礙,透過過橋過關儀式,手裡拿著個人替身,來到關卡前,由法師與乩童協助信徒解除困厄度過難關。兩者在這個時間點交融,不僅具有見證歷史價值,也特別道出對肺炎疫情祈求順利過關的企盼。

創作者:溫宗翰@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6「龍岡米干節」為桃園特有的雲南文化節慶,承載著多元族群來到台灣融和的歷史記憶,系列活動中的點火祈福儀式,具有消除厄運、迎向光明之意,祈福台灣疫情早日退散、國人平安。

創作者:李宜蘭@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7係2020年子年閏年,正逢蕭壟香香科年,此時也因武漢肺炎疫情大爆發,儀式恭敬的舉行同時,也有不少工作人員增加帶著口罩的畫面,形成特殊歷史情景。

創作者:劉家豪@國家文化記憶庫

臺灣的口罩國家隊

2020年疫情迅速擴散初期,1月31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宣布將擴增口罩生產線,以供應疫情期間對口罩的大量需求,在經濟部的協調下,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派出旗下成員組成團隊,累積投入3241人次協助製造,在40天之內組建完成92台口罩產線,交付數十家口罩生產商生產醫療用口罩,而法人組織和中華民國國軍也派人力支援,統稱為「口罩國家隊」,齊力促使臺灣的口罩產能不但足以供應民眾所需,還得以開展口罩外交。這段期間口罩生產的樣式一應俱全,顏色與花樣更可說是琳瑯滿目、百花齊放。圖8為摩戴舒出品的迪士尼系列-米奇手繪鑽石型防護口罩 。


創作者:MOTEX摩戴舒@國家文化記憶庫

疫情下的藝術創作

臺灣防疫期間,民間各式藝術創讓人驚豔。此圖為藝術家Emma Cheng(鄭光婷)和設計師森田達子共同合作設計的防疫洗手美學海報。將WHO推廣之「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中的強化手部衛生,正確洗手七式,以七字訣圖文來幫助民眾記憶。


創作者:鄭光婷@國家文化記憶庫

防疫資源的研發與開源

疫情期間,臺灣各地設計師、工程師、開源自造者積極研發新技術與新產品,並回饋社會開放設計修改權限,為人類文明貢獻心力。開源運動臺灣自造者(Maker)提供莫大的幫助與影響力,持續研發出更多的3D列印設計,例如口罩、面罩、酒精噴霧器、呼吸零組件等。也有程式設計者開發軟體,讓大眾可以掌握第一手疫情資訊。這些共享設計方案,是島民共同因應COVID-19疫情的美好見證。

創作者:國防醫學院醫用3D列印中心@國家文化記憶庫

疫情期間的國際交流

2020年,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之際,臺灣的防疫表現讓各國為之驚艷,受到不少國際專家與媒體讚賞。2020年12月,美國彭博資訊公司(Bloomberg)的「抗疫韌性排行榜」,一度將臺灣評比為世界第二名。另外Deep Knowledge Group網站公布的國家安全與治療效率榜單,臺灣則分別摘下第五以及第四的名次。而2021年5月,臺灣疫情出現重大轉折,本土病例大爆發,前一年的抗疫模範形象,突然面臨反撲危機,島內防疫措施一舉一動,都受到島外媒體關注,紛紛報導臺灣因應方式。

而島外民間交流,也有許多突破之處,美國某一廠商趁勢出產的「我只需要去臺灣-馬克杯」 (圖11),吸引全球目光,在電商平台賣到缺貨;而臺灣民間募資的《紐約時報》廣告版面”Taiwan Can Help! “(圖12), 也是疫情蔓延期間,臺灣人運用設計與文化力,面對世界局勢的真實文本。

在疫情下,從臺灣與島外互動的文獻與物件中,可以發現防疫精神,是臺灣立足於世界的真實寫照。

創作者:美國Iconic Passion@國家文化記憶庫

創作者:紐約時報公司@國家文化記憶庫


疫情之下教育工作者專訪

疫情影響社會層面嚴峻,在這場誰都無法逃避的戰役中,很多人說COVID-19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百工百業的百態,每個行業的優勢和侷限都在此情此景下,加速呈現。兩年疫情起伏,百業逐漸站穩腳跟,積極因應後疫情的新日常,國家文化記憶庫亦針對教育工作者進行專訪,為嶄新挑戰的教育現場留下紀錄。

例如葉薏苓老師來自馬來西亞,因結婚來到臺灣已有14年,育有2名孩子。在因緣際會下,接受「新住民語文課程遠距直播教學計畫」培訓師資課程,將熟悉的國語 — 馬來語以及家鄉的文化,以活潑有趣的遠距或實體方式推廣,鼓勵國小及國中學生親近東南亞文化。疫情期間,她感受最深刻的是老師之間的互助精神。政府宣布「停課不停學」的前兩週,老師們因不熟悉工具,備課比較混亂,群組中有經驗的夥伴率先推薦輔助軟體和各種網路資源,老師間也會討論如何與學生互動,以防影片過於沉悶。每位新住民語老師都有一份使命感,將自己會的、經歷過的資訊心得分享出來,在雲端上共學成長。

創作者:國家文化記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

結語

2020年1月起,臺灣進入全民抗疫的艱辛時期。民間響應國家防疫政策,而組有國家口罩隊、酒廠改產酒精、成衣廠也加入防護衣製作的行列、各診所及便利商店協助口罩發放…等等。

然而,防疫的緊急命令,限縮了國民的權利,各種管制也使許多行業經濟衰退。網路媒體、各商店、政府機關、學校…舉目望去有著各式的防疫公告,大家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成天戴口罩,看似非日常,卻是防疫的日常風景。

國家文化記憶庫試圖保存這場全民抗疫、防疫的行動,期待這次典藏素材能讓以後的人們,看見臺灣的驕傲,同時反思瘟疫蔓延下的種種問題,成為與當代/未來社會進行回顧、溝通及對話的媒介。

資料提供者著者:陳冠帆|編輯: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CC BY-NC
異動日期2024/12/02
發布日期2022/11/25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