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

臺灣第一口油井? 臺灣油礦起源—「出磺坑」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 2023/07/14

臺灣,坐擁於山海之間,夾帶豐沛自然資源,同時也蘊含許多原礦資源。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的「苗栗」,是一客家文化的日常紋理、自然花卉伴隨四季的山城,但其實,這裡也蘊藏著一日夜開採的油坑歷史—「出磺坑」。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最南端的「出磺坑」,舊名為「硫磺窟」,有著客語中「出硫磺的山漥或洞穴」之意。其歷史可追溯到1817年清朝嘉慶年間,後龍溪畔的岩石被發現冒出一種黑黃色的液體。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就是石油,聞到一股硫磺味,便誤以為是硫磺,「硫磺窟」因而得名。 出磺坑的第一口油井,最早是在1861年(咸豐11年)由一名理蕃通事邱苟,以徒手掘井的方式開採原油並販售。至此,台灣的油礦史就此展開。 伴隨著時代的推進,出磺坑歷經興衰。清領時期曾增設油礦局,卻因探油技術不足而暫緩,而日治期間又大舉開採,合計開掘約99口油井,展開出磺坑油礦的全盛時期。到了戰後民國期間,出磺坑油礦產業二度輝煌,但後來又因新式機型與人力漸少,以致出磺坑日漸沒落。儘管如此,台灣油礦產業至今仍在書寫歷史,也因出磺坑具高度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現存的建築物及建造設施被列為苗栗縣歷史建築,而這片出磺坑油田更於民國97年(2008年)列入苗栗縣文化景觀。 更讓人欣喜的是,「臺灣油礦陳列館」於民國108年(2019年)規劃7個展覽主題單元,呈現臺灣油礦與出磺坑、油氣形成與探開採、永續發展等,以及陳列館外油井紀念碑、纜車道與鑽井設備等豐富史料文物,讓我們能一覽這份臺灣油礦的黃金年代。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3/07/14。

  • 在地知識
  • 礦業文化記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