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

石門水庫遷村移民故事 - 遷村‧離散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 2022/09/11

1960年代,政府為穩定桃園的農田灌溉和民生用水而興建石門水庫,徵收淹沒區的田地和房舍。配合政府興建石門水庫的需求,其居民移居至觀音草一帶。在這個原本風沙飛揚,土地乾旱的新住所,辛勤開墾了一、二十年,總算漸入佳境。 1980年代,政府為經濟轉型和提升投資環境的政策下,在桃園大園、觀音、新屋等濱海地帶,開發多處工業區。水庫移民又一次必須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忍受建設伴隨而來的土地和水源污染問題,休耕、徵收、再遷移…,帶給已安居於此地的移民們,一次又一次的生存衝擊。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推動中心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2/09/11。

  • 當代議題
  • 移民遷移
  • 石門水庫
  • 桃園
  • 觀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