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人講堂精彩花絮】「清法戰爭裡的那位當家花旦 傳奇英雄 — 張李成」(113.7.20)

此次展場內的布袋戲偶,吸引了許多目光裡帶著好奇的小朋友們:這尊戲偶是誰?他為何男扮女裝?他如何成為超級英雄?來自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的陳志豪副教授,都在這次【人人講堂】 裡,一一為我們提供了問題的解答與想像。

從文獻探究關於張李成的多元描述

關於張李成(1842-1894)的文獻紀錄,多出於兩個面向:一是孔武有力的戰爭英雄,一是婀娜多姿的戲曲演員。除了是劉銘傳奏摺裡,那位取下法軍水師統領首級的英雄外,他也是清末哲學家洪棄生筆下一呼百應,英勇善戰的臺灣人,還是連橫在《臺灣通史》 裡「資質娬媚」,因為迫於義憤而保家衛國的梨園花旦,更是上海文學家林紓所寫「赤髮散身,嚼檳榔,紅沫出其穩」的狂野人物。

陳志豪認為,這些二十世紀初的書寫者,帶著其時代背景的考究與推敲,生動而主觀地描寫想像中「張李成」的樣子,也許不一定百分百真實正確,但書寫背後的動機,也足夠為時代、為此人,帶來不同立場的多元視角。

為何木柵張李成可以去淡水打仗

陳志豪提出,由合股契約等文獻來探尋木柵張家,可發現張家當時以「山區武裝開發」來輔助農業生產活動,又,家族字輩的排行指出其關係非常緊密、團結。此外,早期福建安溪張氏宗族從淡水上岸後,除了遷移至木柵,也有族人留守淡水,在歷代保持密切聯繫的情況下,才能讓出身木柵的張李成行軍到淡水時,仍有當地人的接應與支援。此「地緣的武力優勢與宗族強大的動員力量」,也提示了臺灣在十九世紀末期,就已形成能對抗外國人的準軍事體系。

在張李成之外,由不同面向,細膩切入的清法展

陳志豪提到,這次講座的主要目的,不是讚頌張李成的英勇和神奇,而是探討他如何帶領臺灣人去打仗。這與宗族、祖籍和社會內部結構都有縝密的牽連關係,也暗示了戰時在官方命令外,基於宗族間共同文化與經濟基礎,「利用自身人脈網絡,動員在地力量」的重要。

陳志豪另外也表示,他很喜歡這次展覽使用「西仔反」這個詞:「這代表我們在認識歷史時,我們是由『臺灣人自己的角度』來認識、記得,與討論這場清法戰爭。」



內容描述授權內容描述授權: CC BY-NC
資料提供者文字:盧思蓉 攝影:王倚祈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CC BY-NC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