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第二世界館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第二世界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第二世界館

 由釋善因用日文撰寫的西元1930年代(民國20年代)的釋善因日記共有5本,本篇日記取自第2冊的西元1936年(民國25年)的日記本。釋善因為彰化縣花壇鄉的虎山巖住持釋一修的後代,虎巖聽竹為清朝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周璽撰寫的《彰化縣誌》記載邑中八景之一的名剎。釋善因日記從其西元1934年(民國23年)到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培育日本佛教僧侶學校中央佛教學院留學開始的記述。

 本日為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為其日記的第2本,當時於臺北的西本願寺,記載下本天日記。

 釋善因日記裡的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中,西本願寺的槙藤輪番集合了在西本願寺眾人的一番訓話,希望大家對於日本佛教的推廣能有更具體的貢獻。由此可窺見當時的日本佛教在臺灣,依舊處於無法深入臺灣社會末端的狀態。

 「活動寫真」在日語裡即「動態的照片」,其實是英文motion picture的翻譯。活動寫真這個說法,在明治、大正時期,一直被用於指涉「電影或紀錄片」;到了西元1920年代的大正後期(民國10年代後期),則逐漸被新的名詞「映画」所取代。

 釋善因在午飯後去西門町的第二世界劇場看電影,電影文化的風行,始於日本殖民地政府等的政策推廣,在西元1930年代(民國20年代)的臺灣已經可以看得到臺灣的、日本的、歐美的、中國的電影。

 從最早的文字紀錄,臺灣第一部電影是西元1900年(明治33年-清朝光緒26年)公開上映,在日本殖民政府時期,電影不脫文化宣傳與政策佈達的使命。釋善因雖有著僧侶的身分,卻和當時的年輕人一樣,喜歡新鮮事物、愛看電影,西門町一帶在日本時代就已經是臺灣知名的電影街,「第二世界館」即今日臺北市萬華區昆明街105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1月4日:第二世界館 / 撰寫者:釋明瑛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稻江文化工作室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0192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稻江文化工作室
取得對象
家父釋善因遺物
取得方式
繼承
管理者
釋明瑛
別名
看電影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西門町,萬華,臺北
撰寫者
釋明瑛
創作者
釋善因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36/01/04
資料使用語言
日文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存放位置
日本/臺灣
時間分期
日治,1936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