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菜包

客家菜包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圖片所在地是位於關西鎮羅屋書院,拍攝時間是2018年(民國107年)。圖片為石店子媽媽教導如何DIY菜包,讓外地遊客體驗客家傳統米食。客家人早期以種米維生,收割後會種植蘿蔔。農閒時則將多餘吃不完的蘿蔔,曬成蘿蔔乾或蘿蔔絲儲存,冬天就可運用做成菜包食用,將香Q的糯米,與在來米各一半比例做為外皮並包入蘿蔔絲、香菇、肉末等內餡的米製食物,由於菜包外形因有如裝小豬仔的竹籠,又稱「豬籠粄」。根據石店子媽媽表示,早年菜包是在尾牙時節(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才會有,因為尾牙的日子恰巧與蘿蔔採收時節相近,而菜包餡料蘿蔔象徵著好彩頭,且外形有如元寶,只要逢年過節時日,中國大陸北方人吃的元寶是水餃,客家人則是吃菜包,有著祈求平安、吉利招財的意涵。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客家菜包 / 撰寫者:徐紫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石店子69有機書店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31128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石店子69有機書店
撰寫者
徐紫珉
舉行時間
不定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