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領時期三義地區族群衝突

清領時期三義地區族群衝突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清領時期三義地區族群衝突

1908年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其中山線的三義區段沿線,群山與丘陵交錯,樟樹、香茅、木柴等山林物資豐饒。加上這一帶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山線與鐵路運輸伴隨而起的產業共同形塑了此地客家文化的風貌。然而在此之前,三義地區實則經歷了長達一世紀之久的族群衝突。

清領以前,這裡是三義北麓泰雅族的傳統獵場,南部鯉魚潭村是巴宰族的傳統獵場,周邊環伺道卡斯族蓬山八社,直到17世紀清廷接管臺灣,族群衝突激升。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道卡斯族因不滿官府治理手段,相繼在康熙38(1699)年與雍正9(1731)年發起「吞霄社事變」與「大甲西社事件」,中部的巴宰族岸裡社受清廷邀請,協助平定沿海道卡斯族各部族的動亂。這兩場重大的動亂,造成道卡斯族死傷慘重,人口勢力衰退,巴宰族與漢人順勢接收其領土。乾隆46(1781)年因土地爭奪導致「月眉庄事件」爆發,中部月眉庄民遭泰雅族人出草殺害,巴宰族再次協助清廷,誘騙出泰雅族兇手,致使泰雅族與巴宰族結怨,於同治14(1874)年泰雅族復仇殺害巴宰族潘文良。然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漢人已接力開墾此區域,客家人逐步取得土地所有權,形成現今三義以客家人為主的局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清領時期三義地區族群衝突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626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時間起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