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

跟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加勒比海諸國(多明尼加、海地、牙買加、千里達、巴貝多、波多黎各)

國防研究院教育目標為適應復國建國需要,選擇文武高級優秀幹部,研究國家政略戰略以及國家建設有關問題,培養總體戰領導人才,俾能適任政府各部門重要職務,從事國家政策之研究與執行。全期教育時間約十個月,全期課程的設計,係依據目標構成完整的國家政略戰略研究體系,並注重光復大陸實際問題的探討。研究方法著重於課程講述、專題研究、應用作業、時事討論、專題演講、畢業論文、參觀與考察。 本篇旨在介紹多明尼加,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區的西斯班諾拉島東部,是西班牙人在西半球所首先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根據地,因此西班牙語為國語,但知識份子中則流行英語及法語。經濟以農為主,全國70%人口以農為業。多明尼加與我國關係至為敦睦,1936(民國25)年即已簽訂中多友好條約,二次大戰後,兩國互相設館建交,即便政府遷臺亦派公使駐台。 海地即山地之意,位居加勒比海的西斯班諾拉島西部,陸續由西班牙、法國統治。1804年1月發表了《海地獨立宣言》,正式地脫離法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海地是美洲唯一以法語為國語的國家,文盲佔全國人口89%,政府雖規定7至14歲兒童應接受義務教育,但就學的並不太多。經濟上以農為主,85%人口從事農業。海地與我國於1958(民國47)年建立邞交,兩國關係甚為友好。 牙買加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原為西班牙殖民地,在1655年被英國占領,在1866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1962(民國51)年牙買加宣告獨立,為君主立憲政體以英王為名義上的元首,總督由英國女王指派。教育尚稱普及,全國受教者已達80%;經濟上,糖為主要農產物,礦產以鐵礬土為主,其輸出量佔世界第一位。我國在牙買加獨立後,於1962(民國51)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國際事務上合作無間。 千里達為英屬西印度群島中僅次於牙買加之第二大島,原為西班牙所統治,1814年始正式由英國統治,1962(民國51)年宣告獨立,成為大英國協中的一員,並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千里達為君主立憲政體,英國國王為名義上的元首,總督由英國女王指派。在教育上其為普及,國內初級及中級教育為免費;經濟上以農為主,盛產糖及可可咖啡,國內石油資源豐富,亦為經濟支柱,政府每年總收入40%來自石油。在抗戰期間,我國曾在千里達設有領事館,1949(民國38)年英國承認中共後,我即撤館,迄今尚未建立外交關係。 巴貝多亦為英屬西印度群島中之島嶼,1966(民國55)年脫離英國宣告獨立。巴貝多雖是小國,但國內文盲絕少,義務教育直至中學畢業。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為蔗糖。1967(民國56)年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我在巴貝多設有大使館。 波多黎各為大安提利群島東端的最小島嶼,原為西班牙所占領,1952(民國41)年正式成為美國自治領。境內通行西班牙語,公部門採英語。教育甚為普及,全島文盲比率甚低。該島雖工業發達,但農業仍居極重要地位,盛產糖及咖啡菸草等。島上人民生活水準逐年提高,人口迅速增加,但本島資源貧乏,常發生失業問題,故移民美國人數日益增加。該島與我目前尚無直接關係。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中國文化大學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1969/06/00,
資源類型
論文
語言
中文
作者
朱如淦
出版者
國防研究院
數量
16
單位
尺寸
25.4x17.5 cm
補充資料
學號:10573
封面列有:本院資料請勿轉借轉載
簡述的創建者
中國文化大學
介接機關/系統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記憶庫數位典藏平台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