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五十公司

五十公司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本件為民國38年碼頭工會成立時之紀念照,即為五十公司最早的領導人合照,殊為珍貴。

   民國34年臺灣光復之後,由交通處基隆港務局章紹周領隊,找回在戰爭期間四散的碼頭工人1200人,統一登記碼工人數和名冊,將之分為十個隊、四十個班,隊班長合計為五十人,這就是「50公司」最早的雛型,隊班長均為日治時期對基隆港碼頭工人有號召力之頭人(苦力頭),例如簡有勇、林太郎、許萬結。為了掌握臺灣區各港口的裝卸工作與碼頭工人,交通處成立了「省營通運公司」負責碼頭裝卸的業務,運輸工作則由民營的「大同通運公司」(蔡火炮/甲種)、「互惠運輸公司」(紀秋水/乙種)所壟斷。  

      省營通運公司具官方色彩,基隆分公司由鹿港望族丁家第五代丁瑞鉠擔任經理,他採用與貨主收取運費後再支付工資的制度,在時局動盪接收尚未上軌道時,加上請款手續,時常造成工人十天半個月,甚至兩個月後才領到工資的現像,這讓從日治時期就領慣了日薪、家無存糧的碼工無法適應,生活頓時陷入困頓。碼工為了爭取自身權益,為此常常抗議罷工,丁瑞鉠不久即掛冠求去,碼頭裝卸工作陷入僵局。

當時簡有勇等人為隊班長,為了讓裝卸工作能順利進行,並解決碼頭工人的生活情況,決定集資舊臺幣200萬元用以墊付碼頭工人薪資。他們重組碼頭工人為六大隊,自任隊班長,並將每隊分為6-7班,一班約有30-40名工人,有專任的行政人員與港務局對接窗口,使基隆港裝卸工作能順利運轉。墊付工資持續四年左右,直到民國38年(1949)年,省營通運公司被撤銷,港務局成立棧埠管理處接辦碼頭裝卸業務後才停止。這群碼工的領導者,就被稱為「50公司」或稱為「50人公司」。其實他們並非正好50個人,亦非登記有案的商業團體,不過碼工在領薪水時,會說到公司去領,久而久之,就成了訛傳。

為了謀求碼工的權利,民國35年7月24日,張金生等人假市府大禮堂開成立「基隆市港埠裝卸業職業工會」大會,將全市的苦力均納入工會。會中選舉蔡火炮、陳火生、郭貓拋、簡有勇、許萬結、林太郎、劉樹水、張金生、張生為理事,汪洪嬰、劉祥、洪聯瑞為後補理事。張華水、楊佐、陳金水、吳皮、王標宗為監事,陳廖成、謝金為候補監事;張金生、蔡火炮、陳火生、郭貓拋為常務理事,張金生為理事長。

但又因政治因素,累有工會改組之舉,直到民國38年(1949)10月,省政府為統一全省工會名稱,工會三度更名為「基隆市碼頭運送職業工會」(簡稱碼頭工會),沿用至今,但最早三屆的理監事群始終為「50公司」的頭人,說他們掌控了工會的發展,進而影響了基隆的市政,並不為過。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雞籠文史協進會
取得對象
許明煌
取得方式
獲贈
撰寫者
葉玉雯
創作者
葉玉雯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存放位置
雞籠文史協進會
時間分期
中華民國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