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忠貞藝人王元龍先生哀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忠貞藝人王元龍先生哀榮

本影片為「忠貞藝人王元龍先生哀榮」,拍攝時間1959年7月20至22日,放映時間1958年7月24日,片長8分41秒,音軌完整清晰。

1959年7月20日上午9點,被譽為銀壇霸王的王元龍,病逝於臺北中興診所。病逝之時,其家屬與香港新華公司的好友們都在一旁,並向他行最後的敬禮,畫面中呈現出王元龍病逝於病床上之遺容。

當天稍晚,王元龍遺體移往臺北極樂殯儀館,家屬與友人成立治喪委員會,商討喪葬及公祭事宜,畫面中也呈現出眾人在殯儀館內奔波以及僧侶誦經的畫面與聲音。王元龍的女兒王小容從香港趕來臺灣奔喪,而其遺體則暫放於透明的棺材中供人瞻仰祭拜。

22日,舉行公祭。時任總統蔣中正頒發「忠貞愛國」匾額褒揚這位愛國藝人。而蔣經國是第一個前來弔祭之政府高級官員,並向治喪委員會總幹事龍芳關心葬儀的籌備情形。隨後,不少政府高級首長紛紛前來弔唁,諸如總統府秘書長張群、總統府參軍長黃鎮球、參謀總長彭孟緝、臺北市市長黃啟瑞等數十人。而教育局、僑務委員會、中國文藝協會、臺北影劇記者、全國劇藝協會、全國影劇協會、片商公會、國際公司、港九影劇自由總會等50餘團體亦前往致悼。

當日下午2點半舉行家祭。在大殮之時,王元龍妻子陸依辰過於悲傷數度昏厥。在出殯之時,眾多影迷和市民擠滿道路兩旁來瞻仰這位一代藝人。而新聞片旁白對王元龍的評價是,一生對國家忠貞不二、對朋友豪俠好義、對藝術成就非凡,尤其他所領導的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成就輝煌。結尾則是以王元龍被送入火化場火化的畫面作結。

王元龍(1903-1959),本名王秉鈺, 1903年出生於河北保定,1922年考進保定軍校,爾後至上海從事電影工作。王元龍因為1924年的《人心》以及1925年的《戰功》兩部電影,一躍成為當時知名之電影明星。1939年,中日戰爭爆發,王元龍與金素琴合作演出之「霸王別姬」,獲得大成功,也讓他擁有「銀壇霸王」之美譽。

戰後,1948年王元龍前往香港,先後在“大中華”、“文華和“大光明”等影片公司導演了兩三部影片,也主演了幾部影片。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國共政權分於兩岸對峙,香港影人需要「選邊站」,王元龍選擇與中華民國交好,於1953年與諸多香港影人組成「祝壽勞軍團」訪問臺灣,王元龍在其中擔任團長一職,拜訪時任總統蔣中正,並表明支持蔣中正與中華民國的立場。爾後,於1956年成立「港九影劇從業人員自由工會」(隔年更名為「港九電影影劇事業自由總會」,簡稱自由總會)。自由總會創始目標為「以團結自由影業人士,擁護中華民國政策為宗旨」,成為香港影人與中華民國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梁,也受到中華民國政府資助,包含發放影視從業人員救助金、資助拍攝電影等。

王元龍個人喜好飲酒,曾經飲酒過量而送醫,醫生也加以勸告,但仍無法改變其嗜酒之癖。在1958年6月,王元龍為香港新華影業與臺灣聯邦公司合資拍攝《青城十九俠》和《茶山情歌》兩部劇情片來臺。7月15日下午,颱風來襲被迫停拍外景,王元龍於日月潭的旅館內喝酒時,突然感到雙腿無法動彈,17日送醫至臺北緊急救護,但仍不幸於20日上午離世。《茶山情歌》也成為王元龍最後遺作,甚至需要找相似背影的人來完成《茶山情歌》最後的鏡頭。

王元龍一生總共出演300多部電影,為人豪爽仗義、在影視界人緣佳,在其過世後,有關親友組成治喪委員會,處理其喪事,並在兩天後舉行出殯儀式與火化,而整段喪事過程都由臺灣電影製片廠進行全程之紀錄拍攝(即是本新聞片),並在24日於臺灣各地放映。最終,王元龍之骨灰於1965年11月26日長眠於陽明山公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忠貞藝人王元龍先生哀榮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404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9/07/24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