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核能三廠吊裝原子爐」,拍攝時間1981年1月15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4分6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核能發電第三廠第一部機吊裝原子爐完工情形。影片拍攝位於屏東恆春的核能發電第三廠,片首可以看見仍在施作的第三廠僅有部分建物豎立,其餘仍有大型機具施作中。旁白指出第一部機的原子爐在近期吊裝完成,預計將在1983年添加燃料並開始發電,由於吊裝原子爐為施作工程的一大里程碑,因此由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朱書麟親自主持吊裝儀式。在拍攝吊裝工程、第三廠其他工程時,旁白開始介紹核電的重要性,由於臺灣在煤礦、石油等發電原料的匱乏,以及燃燒發電的高昂成本考量下,發展核能為最經濟且符合世界趨勢的發電模式。接著旁白比較了核能發電與原子彈的不同,並強調發電僅使用3%的可分裂物質,且兩者運用能量的方式不同。比較完核能發電與原子彈後,旁白強調核電廠的安全措施無虞,且放射性物質絕對不會外洩,並指出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核電廠事故中,即使發生故障,相關的安全設備也能正常運作、關閉反應器。最後旁白介紹了臺灣核電廠的現況,核電廠本屬十大建設之一,而核一、核二廠皆已完工,前者的兩部機組更是已經在商業運轉,仍在建設的核三廠預計兩部機組將能產生103億2900萬度電、節省4億7000多萬美金的外匯支出,協助我國度過能源危機並改善國民生活水平。
臺灣的第一座核電廠為新北市石門區的核一廠,自1970年開始興建、1981年啟動商轉,由於當時臺灣發電已由水力轉為火力為主,為了避免火力發電原料受到進口原料價格波動影響,因此規劃了一系列的核能發電計畫,除了核一廠外,還有1975年開始興建、1983年開始商轉的新北市萬里區的核二廠,以及本片拍攝的核三廠。而後雖然有於新北市貢寮區興建核四廠的規劃,但由於商轉前,日本在2011年發生了福島核災事件,以及核四廠在興建過程中的眾多爭議,因此目前並未進行商轉。核一廠的兩部機組分別於2018年和2019年停止運轉,並開始進行除役工作;核二廠的1號機也在2021年執照到期停止運轉;核二廠的2號機與核三廠的兩部機組也預計在2026年以前全部到期。
由於核能所產生的輻射,以及臺灣土地狹小、多地震風災,核能發電一直是備受爭議的選項,除了核能本身的風險外,過去也因為將低階核廢料暫存蘭嶼一事引發討論,存放於蘭嶼的儲存桶破損對於當地居民、環境的影響,以及設置存放場時的程序正義問題都引起蘭嶼居民對於存放核廢料的不滿,從1988年起便有相關的抗議行動。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促使臺灣社會思考核電安全性的問題,同時核能所剩下的永久垃圾處理問題也是反對核能者的一大切入點。然而仍有許多支持核能者存在,2021年臺灣舉行的公投中便有「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為題的公投,支持核能者多主張「核能在發電期間低碳排以及核能發電的成本較低」。該次公投最終由於未達投票門檻而未能通過,因此核四廠的商轉問題再次進入擱置狀態,有部分的環團認為日後以拆除核四為目標,但由於拆除所需的經費等問題而尚未有定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