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九連號海洋研究船」,拍攝時間為1972年8月31日,放映時間為1972年9月1日,片長1分27秒,音軌完整清晰。
設備新穎且隸屬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海洋研究船「九連號」,於1972年8月31日完成加裝儀器,在基隆碼頭供各界人士前往參觀,副總統嚴家淦由有關人員陪同,登輪參觀並聽取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大猷博士的簡報。嚴副總統仔細瀏覽了船上各項設備,包括人造衛星導航系統、震測系統、海況儀等。嚴副總統對九連號的科學研究投予很高的寄望,並期待科學家們利用新的科學儀器進行研究,進而創造更輝煌的成果。九連號是一艘多用途的活動實驗室,也是當時亞洲設備最新最完善的實驗船,期能對海洋研究綻放異彩,有所貢獻。
臺灣最早開始執行海洋探索與研究任務的船艦為「陽明艦」,是「永定軍艦」除役後改裝而成,於1965年開始支援中央研究院的海洋探測計畫,對我國的海洋研究有莫大助益,故陽明艦可說是我國海洋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在陽明艦之後,中華民國海軍陸續將2艘軍艦改裝成海洋測量艦,也就是「九連艦」(後改名為九連號)與「九華艦」。「九連號」為臺灣第一艘正式的海洋研究船,原為美國之拖船,船名為Geronimo,於1945年下水,1969年由美國移交我國海軍,命名為「九連號」。1972年自海軍除役後,進入臺灣的造船廠擴建研究室,增加衛星導航儀及地球物理探測裝備,移交給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指定給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使用。
「九連號」長43.6公尺,寬10公尺,航速每小時19公里,排水量約900噸。船上有電子儀器室、化學、物理及生物實驗室。調查項目包括海水溫度、鹽度、密度、聲速、洋流等水文資料;各種深度的海水化學成分以及浮游生物的資源和分布;使用震測設備研究海底構造;使用岩心採樣器在深度達6,000公尺的海底採集沉積物,以研究海洋過去的歷史。「九連號」研究船經常在臺灣四周海域從事調查、採樣等工作,並曾遠航至泰國、菲律賓和關島等地,從事國際海洋合作研究。1973年在菲律賓海約4,500公尺的海底,進行深海錳核和海底地殼玄武岩之採樣,有助於海底礦藏之探勘及板塊構造之研究。由於船齡老舊,加上船身設計並非專為研究設計,在新型海洋研究船「海研一號」於挪威建造返臺之後,「九連號」功成身退,於1984年退役。
整體而言,「九連」時代實為我國海洋研究探索的開展時期,而後專業打造的海研一號,優異之性能及所搭載的先進儀器,成為我國海洋研究新階段的開始。1993年後,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海研二號」及「海研三號」先後加入海洋研究行列,各依本身性能及搭載的設備執行研究任務,我國的研究船隊於焉成形。然而現有的船期仍不敷各界使用,為使海洋探勘研究得以順利進行不致延宕,2012年由國家實驗研究院的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建全臺最大噸級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正式啟用。該船全長72.6公尺,2,700噸,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例如精密的動態定位系統、水下3,000公尺遙控無人載具(ROV)等。海研五號猶如一座多重功能海上移動實驗室,可以協助科學家進行深海的探測與取樣、新能源的探勘、海底地震電纜維護等工作,遺憾的是,2014年10月海研五號在澎湖外海觸礁沉沒,實屬可惜。現如今,政府陸續投入「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新海研三號」等3艘海洋研究船,以持續提昇我國海洋科學的作業能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