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德基水庫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片為「德基水庫」,拍攝時間1974年10月6日,放映時間1975年2月1日,片長3分5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1974年10月6日德基水庫的竣工典禮。影片開頭先拍攝了德基水庫廣闊的水面,接著帶到仍在施工的壩體,同時旁白開始介紹到德基水庫興建的緣由。德基水庫原名達見大壩,位於大甲溪上游的達見峽谷中,由於大甲溪長達140公里(124公里?)且流域廣大、水流量高,因此被認定相當具有開發的價值,達見大壩因此而生。1969年12月8日,達見大壩開工,並在1974年的9月底完工,由蔣中正總統改名為德基大壩。德基大壩的壩體為混凝土雙曲線拱壩,高達180公尺、長290公尺、厚度4.5至20公尺,並設有溢洪道與排洪隧道。接著來到竣工當日的發表會,由台電公司董事長楊家瑜親自主持簡報,台下貴賓包含行政院秘書長、政務委員、經濟部長以及省府秘書長。除了發佈會現場外,影片也拍攝來賓參觀機械操作室,以及最重要的水力發電部分。水力發電為德基水庫重要功能,發電廠包含了發電機3部,共23萬千瓦左右的發電量。最後來賓參觀了發電廠外的變壓、配電設施,並於此一同合照。

大甲溪自日治時期開始,就因為流域廣泛、水資源充足,且上游地區的河床高度落差大,而成為水力發電的潛力點之一。1910年起, 隨著臺灣島內現代化推行帶來的用電需求增加,日本人開始規劃大型的水力發電計畫,雖然大甲溪在此時已被納入候選,但由於1920年在流域發生「沙拉茅抗日事

件」,大甲溪沿岸的原住民在1919-1920年間因許多族人因流行性感冒過世,將此事歸咎於異族入侵,需出草化災解厄,便在1920年,9月18日偷襲白冷與梨山附近的日警分駐所,前述計畫因而被擱置,直到1938年新高港(梧棲港)開發計畫而出現的用電缺口,大甲溪的發電工程才再次浮出檯面,最終卻因為太平洋戰爭的影響,相關工程被迫暫停。

戰後,政府決定繼續大甲溪一帶的水力發電工程,原先欲尋求美援資金興建,但由於美方不肯批准達見水庫為主的計畫經費,而改為以美援建谷關上游的小型水力發電廠──下達見(青山)發電廠。

德基(達見)水庫由於未能取得美援金費,因此轉為向世界銀行貸款,並在1969年順利貸款開始工程。1974年完工後,與下游的青山、谷關等發電廠串連運作,增加發電效益,且發電為德基水庫的主要功能,平均每年能夠發電3.6億度。德基水庫今日仍舊為臺灣中部重要的水庫,兼具防洪、發電與觀光等功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4/10/06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