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市廟口街景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片為「基隆市廟口街景」,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1959年3月1日,片長47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基隆廟口街景,首先拍攝的是聖王公廟(奠濟宮)外攤販林立的景象,旁白提到此處位於基隆市區,不管白天夜晚都相當熱鬧。騎樓外停滿顧客的腳踏車,騎樓下就是攤販烹調、顧客用餐的地方,各個攤位冒著熱煙坐滿顧客,有蚵仔煎、咖哩飯、甜不辣等平民小吃。旁白同時介紹,此區被基隆市民稱作「廟口」,由於政府對飲食業管制較嚴格,因此攤商也注重衛生環境,非正式的攤商數量統計,現有60多間且不斷增長。

基隆廟口的核心奠濟宮於1875年由外木山移至現在地址,至今雖然在日治時期、二戰後皆有整修甚至重建,但未再更改地址。奠濟宮主要供俸開漳聖王,為漳州移民的信仰中心,絡繹不絕的香客與鄰近港口的漁民成為初期重要的顧客來源。奠濟宮在落成以後,廟埕部份就時有市集、攤販的出現,到了日治時期則開始對這些流動小吃攤有所管制,透過發放牌照、在廟埕兩旁設置固定店位等形式管理衛生。基隆廟口販售的小吃反映了臺灣受到不同政權的影響,例如清朝移民帶來的羹湯;日本人帶來的壽司、生魚、炸天婦羅(甜不辣)、營養三明治;以及國府遷臺時各省的飲食,如元宵。

現在基隆廟口夜市主要涵蓋仁三路、愛四路兩條路上,以及周邊會有零星的攤販,其中仁三路是本片拍攝的「老廟口」以騎樓中的固定攤位為主,在1960年代就有自治組織「廟口仁三路攤販小組」協助管理,固定攤位都有統一的招牌與自己的編號,並在日後基隆市政府的介入下在招牌新增英、日文,讓外國觀光客更容易辨別。愛四路一帶以流動攤販為主要組成,也設有自治組織「愛四路夜市管理委員會」,但相對在觀光資源的推廣就不若仁三路有較多資源,營業時間也不像仁三路有許多店家是24小時營業,愛四路較貼近一般夜市下午5點開始的時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基隆市廟口街景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5391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