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蘭嶼近貌」,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不明,片長2分38秒,音軌完整清晰。
在臺灣東南方距離臺東49海浬處,有一座盛產蝴蝶蘭的島嶼——蘭嶼。早晨的景色優美,岸邊可見數隻水牛。小島上的居民為雅美族,男性黝黑強壯、女性純真,由於其保守的性格,部分居民仍過著簡單的生活。居民主食為番薯,捕魚為他們最擅長的工作,一艘艘前後高起的船隻都刻滿了豐富的圖案,據說可避免災難。近年來,政府不斷開發該島,使蘭嶼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新建國民學校校舍,明年更將建立國民中學,並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加強蘭嶼的對外交通,政府興建開源港,並配置蘭嶼輪作為運輸貨物的工具,同一時間,政府還建造了許多國民住宅、修建公路、開闢農田、建造水庫以改善島民生活。旁白稱道「蘭嶼一處富含現代建設與自然景色的小島,不僅是處遊覽的聖地,也將成為一座富足的漁港」。影片中可見蘭嶼傳統屋舍和永興農莊、蘭嶼原住民背木柴和製造木船的景像。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蘭嶼隨臺、澎割予日本。日本政府將蘭嶼設為研究區供人類學者研究,並改署臺東縣管轄,保持當地居民傳統生活狀態,禁止外人移植或開發,經50年殖民統治仍保存達悟文化獨特風貌。1897年,日人烏居龍藏第一次赴蘭嶼島調查,在報告中稱蘭嶼島民為YAMI,之後部份居民便以雅美族自稱(1998年後改為改為達悟族)。1903年,日人在蘭嶼設立駐在所,於紅頭社駐警察3名,此為國家體制機構進入蘭嶼之始。此後,日本政府陸續成立交易所、蕃人療養所、蕃童教育所、蘭嶼衛生所、神道教寺廟、軍營、電信局及氣象臺等設施,直到政權轉移。
戰後,蘭嶼被劃為山地鄉,成立紅頭嶼鄉公所。1947年,臺灣省政府以蘭嶼盛產蝴蝶蘭,將原稱紅頭嶼更名為「蘭嶼鄉」。隔年,政府制定「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沿襲日治時期的「蕃人保留地」政策,限定土地的使用與轉讓。1952年,政府於紅頭設立蘭嶼指揮部,在動員戡亂時期的背景下,出入海的船隻尚需申請出海證,臺灣、蘭嶼兩地的往來更受到嚴格監控。由於強佔的行為與生活習慣的差異,達悟族人開始感受到國家對於其環境自主權力的壓迫。後續1956年始,政府將政治犯送到蘭嶼,為軍人煮飯、種菜、養豬雞等勞役工作,兩年後,退輔會徵收蘭嶼240公頃土地成立蘭嶼農場,使蘭嶼演變為監禁榮民與重刑犯的場所。然而由於監管機關管理制度太鬆散,四處流動的隊員與達悟族發生許多衝突與事端,彷彿蘭嶼就像是一座大牢獄,更加深了達悟族人的不安感,與對國家政策的疑慮。
後1966年至1988年間,民政廳配合改善山胞生活改善計畫,共興建國宅566戶。1967年,政府撤除山地管制,蘭嶼正式對外開放觀光,並引進外資與其他產業進駐。後續幾年蘭嶼輪始航,辦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使達悟族青少年開始脫離家庭與部落邏輯,接受現代教育與生活習慣,並著手改善島上交通之建設工作,如臺灣航空公司九人座的空中巴士航行於臺東、蘭嶼之間、開元港完工、小型機場開放民用、環島公路開通。基礎建設完成後,每年至蘭嶼觀光的人數超過10萬人次,並於1987年達到每年26萬人次的高峰。另,1974年政府啟動「蘭嶼計畫」,以興建魚罐頭工廠為名義,在蘭嶼興建低階核廢料貯存場,1982年蘭嶼貯存場完工後,低階核廢料陸續從核電廠運至蘭嶼,達悟族人始展開多年抗爭,直到1996年堵港抗爭讓核廢料進不去蘭嶼,台電才承諾不再將低階核廢料運至蘭嶼,改為各自貯放在3座運轉的核電廠內。
近年來,觀光業的過度蓬勃發展對蘭嶼的自然文化與當地居民究竟是好是壞,引起眾人討論;對於遷出置放於蘭嶼的核廢料一事,同樣引起國人的關注,然而達悟族人歷經20年的抗爭,至今仍未有結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