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南部進步中的台灣製糖工業」,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為1973年3月1日,片長4分03秒,音軌完整清晰。
影片開頭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成熟的蔗田,以及忙著收割的蔗農。臺灣的甘蔗多盛產於中南部,每年從11月到隔年4、5月間是收成的季節,糖的產量很多,占外銷農產品的第1位。以往甘蔗從種植到收穫都是依賴人力,既費時又費力,而現在已經逐漸走向全面機械化。放火燒蔗園是配合機械化的措施之一,將甘蔗的枯葉燒掉,既可以使甘蔗採收機的操作更為便利,同時亦可以減少蔗糖裡的雜質,經過火燒的甘蔗只要在24小時以內採收壓榨,糖分是不會流失的。一架甘蔗採收機能代替100多人的生產力,不僅效率高也減少成本。此外,採收機再搭配一台運輸機拖拉蔗櫃,可以同時做採收和搬運的工作,亦節省了許多人力。
臺糖虎尾總廠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於1973年1月進行甘蔗夜間機器採收,此為全國甘蔗採收之壯舉,這項作業其運輸方式將分卡車、公路運輸與鐵道車廂運輸,機械採收甘蔗能使收穫的時間簡短。用蔗櫃裝運還有一項好處,就是不必再用人工來捆綁甘蔗。臺灣糖業公司擁有20幾個糖廠,4萬多公頃自營農場,3000多公里的糖業鐵路和1萬6000多名員工,製糖的時候是非常忙碌的,工廠裡的機器日夜不停,每天總共壓榨量是6萬多噸,每年產糖量可以達到90萬噸,在世界上僅次於古巴和巴西,擁有廣大國際市場。
臺灣蔗糖生產記錄最早可追溯至1624年,在1661年鄭成功登臺後,勵行屯墾提倡糖業,從福建輸入竹蔗種植,先種植於南部的平原,後擴及各地。日治時期在「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方針下,1900年成立了「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開創糖業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並著手改良品種。國民政府來臺後,實行以稻米生產糧食,種甘蔗生產蔗糖賺取外匯的「南糖北米」政策。臺灣常見的甘蔗有紅甘蔗和白甘蔗兩種品種,紅甘蔗外表莖粗皮脆、節多而長,纖維質高,汁液多且糖度較低,適合生食;白甘蔗莖皮為綠色,糖分多、抗病能力強、適應性佳且產量高,但莖肉較硬,不適合生食,專為製糖而育種改良後的品種。1964到1965年及1976到1977年兩個年期,分別創下砂糖年產100萬公噸以上的紀錄。1953年砂糖外銷達到92萬4千餘公噸,是光復後的最高紀錄。砂糖的出口額曾高達外匯總收入的87%,糖業在促成農村經濟繁榮,扶持工業發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百年的臺灣糖業,隨著國際糖價起伏多變,甘蔗經濟價值已不復當年,且糖業經營陷入困境。歷經多次轉型與蛻變,目前在國內僅存虎尾、善化兩所糖廠生產自製糖與一座煉糖廠。臺灣糖業公司透過產品加值化、再生能源及水資源再利用等創新製程,以最大限度利用每項資源來創造價值,並減少對環境衝擊的影響,為甘蔗全利用產業創造高附加價值。
為響應政府循環經濟政策,臺灣糖業公司於2020年12月10日發表獨創的「甘蔗渣菇包循環圈」,甘蔗渣是以甘蔗製作成砂糖時丟棄的莖和葉為材料,接著將甘蔗渣製成太空包出租給菇農養香菇,不但取代傳統木屑,對環境更友善,還能協助菇農降低成本、增加產量,且台糖在菇農使用完畢後回收太空包,進而製成有機肥,完成二次循環,創造「環境」、「菇農」、「臺糖」三贏的創新商業模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