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種豬百頭空運來台」,拍攝時間1968年4月18日,放映時間為不明,片長1分6秒,音軌完整。
影片開頭拍攝於1968年4月18日下午4時30分,一架從美國芝加哥空運來臺的數百頭豬種抵達臺北松山國際機場。臺灣省農林廳和糧食局為了改良本省豬隻品種和擴大養豬事業,會同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從美國購買種豬一百頭,其種類包括有:杜洛克種公豬10頭及母豬50頭、藍瑞士種公豬5頭及母豬20頭、大型約克夏種公豬3頭及母豬5頭和盤克夏種公豬3頭及母豬4頭。這些原種豬進口之後,即被送往汐止檢疫所進行15天的隔離檢疫,然後再由農林廳送到臺南新化畜產試驗所飼養繁殖。政府認為自美國進口原種豬,對於我國豬種的改良及加速農村經濟發展會有很大的貢獻。
1952年臺灣糖業公司首開專業化養豬之先河,成立種畜場、繁殖場及肥豬場,起初是為了有效利用製糖副產物養豬,並生產廄肥以改善蔗園地力。隔年,該公司聘請國立臺灣大學戈福江教授,組成臺糖畜牧小組,並開啟該公司的養豬事業。1966年更建立一貫作業養豬場,奠定了企業化大規模養豬之基礎。此後,民間養豬事業開始茁壯,逐漸轉變為收集下腳料(加工後剩餘的原料碎屑)搭配混合飼料之小型養豬戶,或農漁牧綜合養豬的形態,以市集或家畜市場為銷售對象。
1959年後,臺灣陸續引進外國品種的豬隻,如漢布夏(Hampshire)、杜洛克(Duroc-Jersey)、純種藍瑞斯(Landrace)、約克夏(Yorkshire)、明尼蘇達二號(Minnesota No.2)、卻斯特白豬(Chester White)等豬種。臺糖糖業公司自1964年進行各項的研究,於1968年確認杜洛克公猪與約克夏─純種藍瑞斯雜種的母猪配種,可生產更佳肉質的後代。自上述3品種雜交成功後,業界與學界仍持續進行豬種改良工作,並大力推動人工授精、豬種登錄、拍賣制度、豬性能檢定、豬場品鑑等措施,奠定我國養豬產業穩定的基礎。
1963年政府推動「綜合性養豬計畫」,由政府指導飼養管理、人工授精、疾病防治等技術,並使用混合飼料,等到小豬養大後,再由農會共同運銷體系,運到家畜市場販售,進一步改善民間養豬事業生產模式。此後,許多養豬戶也由原先的家庭副業形態轉為專業經營模式。1972年後政府更進一步規劃20處「養豬專業區」,藉由農牧綜合經營的方式,擴大養豬規模、改善農村經濟。1978年政府協助各地家畜市場及屠宰場轉型為肉品市場,徹底落實電宰制度,為臺灣豬肉外銷作準備。
當我國豬肉外銷廠家逐漸增加的同時,日本豬肉的最大進口國—丹麥因為爆發口蹄疫,迫使日方轉而向臺灣採購豬肉。期間丹麥雖因疫情控制恢復銷日,但在日本市場需求增加及日圓升值等因素之影響下,我國豬肉外銷量仍大幅增加,1987年時臺灣在日本進口豬的占有率高達48%。臺灣養豬產業的榮景一直持續到1997年3月,由於爆發口蹄疫致使我國豬肉銷路調整成以內銷為主。直到2020年,經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拔針,正式成為口蹄疫非疫區,豬肉得以恢復出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