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台南縣新營國小儀隊表演」,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為1968年12月1日,片長48秒,音軌已毀損。
本新聞片記錄下臺南縣新營國小樂儀隊表演過程,畫面伊始是表演者整齊劃一地橫列在操場上,再來切換到操場跑道上,有4列女樂隊員用腰帶持鼓,兩手拿鼓棒敲打,前方有一名指揮。畫面又切換回操場,中央是3名手持旗幟的旗官及左右兩旁各一位持槍的護旗省往後走,兩旁分隔的槍兵則往前行進。
畫面聚焦在其中1排槍兵身上,槍兵整齊劃一的比劃,身上穿著的衣服是「新進」,操場中央的槍兵員開始走位,可見隊員排列成為「++」的雙十樣。隨後,槍兵一邊比劃,持續走位,並集中在操場上,形成類似六芒星的樣態作結。
本新聞片中的新營國小儀隊在性質上屬於學生儀隊,學生儀隊之由來可追溯至國防部三軍儀隊。1953年因為韓國敦睦艦隊訪臺,訪臺期間進行美式的花式操槍表演,使得與會將領認為儀隊在臺亦有成立之可行性。最初的儀隊在1956年2月由空軍首先成立,隨後陸軍、海軍、海陸都紛紛成立,並在國家重要慶典時,由國防部統籌調度以三軍儀隊身分進行表演或外賓之接待。
學生儀隊之成立,除了受到三軍儀隊成立之影響,也因為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反共抗俄」為主,為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實施軍訓課程是有其必要性,此舉使得軍訓教官得以進入校園,教授課程、管理學生生活與規範等,並在1950年代晚期以降,臺灣各校園逐漸成立學生儀隊,最早成立的高中學生儀隊為1957年臺北市立開南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今開南高中)。
本新聞片中的新營國小儀隊,其儀隊編制可看出分有儀隊本身及一旁的樂隊,樂隊由女隊員擔任,以腰帶持鼓,雙手持鼓棒,依前方指揮之指示進行演奏。而儀隊則分有旗官、護旗手、槍兵(亦稱槍隊)。旗官為畫面中持旗的三位隊員,兩旁則分別站一名持槍的護旗手,而旗官前方亦有一名隊員,但因新聞片畫面不清楚,無法判別屬於刀官抑或是護旗手。在旗官兩旁進行操槍表演以及走位的成員則是槍兵,是儀隊主要的表演主體,配合音樂進行花式操槍表演及隊形變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