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非農業技術合作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中非農業技術合作

本片為「中非農業技術合作」合集,拍攝時間1963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12分28秒,音軌完整,11分8秒至12分19秒間的畫面與旁白內容不符。

本片首先拍攝1963年2月來自非洲19國的48位青年由松山機場抵臺,他們是中非技術合作計畫中,前來接受農業講習的第2批學員,他們在飛機前與我國官員合照,接著影片來到2月15日的開訓典禮,同時這也是我國派赴非洲農耕示範隊儲訓班第3期結業典禮。

在合作計畫影響下,當時我國已經組成了4個農耕示範隊,前往非洲的利比亞、賴比瑞亞、達荷美和象牙海岸等國家,擔任種植水稻的技術示範工作,畫面中可見示範隊的成員在眾人的鼓舞下搭上專機。接著畫面來到利比亞,示範隊成員依序走下飛機並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旁白開始介紹利比亞這個1951年正式獨立的聯合王國,它位於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面積將近68萬平方英哩、人口只有109萬多人。利比亞僅地中海沿岸地區較為富庶,其他部分由於位處高原或是沙漠,使得景觀荒涼。農耕示範隊乘坐汽車抵達他們的目的地,一片荒涼的土地,雖然他們有攜帶相關農業器械,但將荒地變為良田的任務仍然艱鉅。畫面一邊拍攝示範隊討論如何安排工作、開始動工,一邊由旁白介紹到同樣愛食米飯的非洲長期糧食不足的困境,過去曾有美、德、英、日各國的農業專家試圖協助非洲種植水稻,但成效不彰,而我國農業進步、稻穀豐收的景況使他們向我國要求合作。示範隊親自進行土地規劃、翻土、修築灌溉設施等工作,在經歷一系列翻土整地的工作後,示範隊將由我國帶去的種子撒下,而後秧苗順利長出,成員們開始插秧的工作,引來當地人民好奇的圍觀,水稻成長順利,示範隊成員也細心的施肥、施藥,最終順利收穫了豐碩的稻穀,當地人民也愉快的協助收割。這次示範隊的成功證實了非洲土地是能夠種植稻米的。

第三部分回到臺灣,前來參加農業講習的非洲青年在中興大學接受6個月的教育,他們學習的範圍包括了水稻作物的學理和栽種實習,另外還研究臺灣農業推廣、農會組織、農業貸款、興建設施的實際情況。他們前往農業改良場進行種子試驗,以取得品質優良的種子,在相關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們親自操作種子試驗,並由觀察稻苗生長情況以比較品種優劣。他們也練習使用臺灣農業已經常用的農業機具,例如耕田機、抽水機、拉車機、織繩機、製籤機等。農業改良場的試驗田也被分配給每一位學生,讓他們親自栽種、實踐所學,畫面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噴藥還是其他工作他們都做得有模有樣。

我國最早的農業外援合作是1959年的越南農技團,在這樣的經驗下,1961年提出「先鋒案」(Operation Vanguard)與非洲各國進行農業交流活動,在1960年代,接二連三獨立的非洲國家開始進入國際舞台,在冷戰格局之下,引起了臺灣援引越南經驗,以農業技術援助爭取非洲國家支持的興趣。除了非洲之外中南美洲、亞太、亞西等許多國家也有相關的交流請求,但在1960年代的農業技術援助,大多數的資源仍是以投注在非洲為主,本影片中對利比亞、賴比瑞亞、達荷美(現為貝南人民共和國)和象牙海岸等國的援助,便是在先鋒案的背景之下進行。1968年外交部原設之「拉丁美洲農業技術合作小組」改為「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負責相關合作規劃。除了技術合作外,為了提供友國經濟援助,1989年經濟部成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基金會」,而1996年為何更好的安排技術與經濟援助的業務,「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成立,合併原先外交部和經濟部下轄的業務。

我國提供的技術團的協助範圍包含了:糧食作物、園藝作物、畜牧養殖及獸醫、漁撈及水產養殖、醫療服務、手工藝等不同項目,這樣的合作除了基於人道的價值外,也是建立我國國際形象的手段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3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