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海軍補給金門」,拍攝時間1958年9月,放映時間1958年10月1日,片長3分11秒,音軌完整清晰。
1958年8月23日,金門受中共軍隊炮擊。前線守軍沉著應戰、奮勇不屈,得到中外人士一致表示敬仰。旁白指近月以來,共匪的炮彈從未休止地向金門猛轟,陰謀封鎖金門,但前線將士愈戰愈勇,而後方軍民則熱烈展開支援前線運動。海軍登陸艇裝載物資,每天不斷地海運補給金門,並有中華民國及美國的機群和艦隊護航。俗稱「水鴨子」的機械化登陸艇從艦隻駛出,於金門搶灘登陸,運送補給品。一袋袋的麵粉被軍人從大艇轉移到小艇上,送予金門軍人使用。旁白在此說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影片中可見的大批郵件則是由臺灣的親友寄給前線軍民的萬金家書。在搶灘登陸時,共匪的大炮又再次轟擊,畫面中可見金門海面上因砲擊而激起的水柱。儘管共匪的炮彈是多麼兇猛,但英勇的兩棲海軍部隊毫不畏懼,仍將補給品運送至金門。旁白指,金門是臺灣的前哨,亦是自由世界的屏障,與馬祖列島具同樣的重要性,為保護臺灣和自由世界,定要確保金馬。
金門位於福建九龍江出海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廈門灣對望,較馬祖列島更為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金門特殊的戰略地位和歷史,戰後曾長時間施行戰地政務,至1992年才正式結束。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金門、馬祖、大陳等島嶼成為了中華民國抗共的前線。1949年10月,古寧頭戰役爆發,並以中華民國國軍獲勝告終。此場戰役成功阻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的攻勢,使臺灣本島暫免於中共的威脅,同時確立了金門「反共橋頭堡」的角色,也是金門長達43年的戰地政務的開端。
進入1950年代,中共對臺攻勢並未停止,如1950年發生的大膽島戰役, 1955年的一江山島戰役和大陳島撤退,在失去了大陳島後,金門的地位更顯重要,亦因此更加危險。
1958年的8月23日,在中共方先開火的情況下,八二三砲戰爆發。中中共解放軍的後期戰略轉為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為此便出現了影片中的海運補給事務。
1958年9月3日,國軍在美軍的協助下,開始通過海運對金門進行補給。9月7日,美軍第七艦隊派出包括一艘航母在內的護衛隊,與國軍合作成功將第一批物資經海路補給至金門。及後,美軍亦持續協助中華民國透過海、空方式補給金門,只是不再如1958年9月至12月般頻繁、直接。對金門的補給反映了戰後中華民國與美國的戰略關係,第七艦隊的護航與送至金門的麵粉都是美援的產物,為美援的重要內容之一。
雖砲擊在1958年10月後已然放緩,進入「單打雙停」的情況,對國際社會而言,金門便是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衝突的最前線。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金門代表了中共的威脅與反攻大陸的希望。但對生活在金門的民眾而言,除每隔一日就會從中共轟來的炮彈外,更為重要的是戰地政務的影響。其主導了金門社會與生活達43年,深入至金門社會的每一處,金門人民的生活被軍事化,出現了民防隊、補給券、軍事建築等產物,而駐軍與當地人亦構建出一套特別的社交關係,其影響至今且仍然可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