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肚圳

大肚圳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大肚地區原為平埔拍瀑拉族大肚社區域,明鄭時期已有漢人由彰化平原渡烏溪進入開墾。時至康熙中葉渡台禁令漸漸鬆弛,福建漳州移民大量進入大肚地區開墾,便有興築水圳灌溉需求。

「大肚圳」修築於清雍正13年(1735),業戶林重正、戴國陞、王禛祥投資興建。由船頭仔營埔引烏溪水,主流往西,流經大肚庄、下街、下寮仔尾、汴仔頭,後排入大肚大排水。灌溉大肚、汴仔頭地區。灌溉八百餘甲田土,為清水海岸平原南部最大的水利灌溉系統。日治昭和18年(1943)由「大肚圳水利組合」加以整修,始具現在之規模。

大肚圳因位處烏溪下游北岸,河床下刷故無法重力取水,近年已改機械抽水,於取水口設有大肚圳抽水站。惟遇豪雨颱風氣候因素,攔水堤仍常遭洪水沖毀,修護及維護成本高。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肚圳 / 撰寫者:方怡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75361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史料時間
時間
清雍正13年


類型名稱
清雍正13年


所在地-緯度
24.120007
所在地-經度
120.550516
是否開放
撰寫者
方怡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