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架設竹雞陷阱「箍仔」,以及陷阱機關特寫,由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福元( 1940 年生)所製作,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在這當中,狩獵有大量的陷阱設置方式,除依據獵物的習性因而影響陷阱的設置方式外,植物的質地亦會影響陷阱的設置。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小林部落早期捕捉竹雞或者雉雞科類別的鳥類,會使用套腳類型的陷阱,而當捕捉竹雞或者藍腹鷴等體型大小有差異的鳥類時,會使用不同的「吊篙」,這樣的陷阱稱為「箍仔」。竹雞體型較小,就會選用小型的樹木來設置陷阱,藍腹鷴體型較大,就會運用大一點的樹木當吊篙。至於如何判斷是何種鳥類則是以植物果實來判斷,竹雞喜歡在玉山紫金牛果實成熟期來吃果實(小林族人稱此果實為竹雞籽,表示竹雞很愛吃這個果實),聚落族人就會在此植物附近,觀察是否有竹雞路徑並且設置陷阱捕捉竹雞。
透過觀察生物的習性,進而捕捉獵物,是生活在山野間的居民必備的技能之一。小林部落的居民透過觀察竹雞的食用習慣,進而判斷設置陷阱的動線,並依據獵物體型大小,修正陷阱所使用的木材尺寸。從這些面向,均可顯現小林部落的大武壠族人跟大自然親近的情況。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