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聚落的田鼠洞穴近拍及洞穴遠拍,田鼠築巢之時,會在田壟間挖出複雜地道,形成小土堆,聚落居民透過小土堆辨識田鼠洞穴位置,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甘蔗等農作物是早期紅瓦厝居民主要經濟作物,為此村民間流傳一種捕獵田鼠的方法,一來除去田裡的田鼠,以保護農作物不被田鼠啃食,二來也可捕捉田鼠食用,增加村民的食物來源。
紅瓦厝道卡斯族青年王商益說,以前紅瓦厝的族人會在秋收農閒之餘,或是平時在田裡發現田鼠的洞穴之時,便會呼朋引伴一起來抓田鼠。因為田鼠的習性會在洞穴附近挖數個出入口,所以大家會先手持棍棒或簍子把守附近疑似田鼠的穴口,然後在洞口前以乾燥的稻草或是甘蔗葉燻燒,把黑煙灌進洞穴中將田鼠逼出來,並將田鼠打昏或抓起來。
由於早期物資較為匱乏,田鼠經過處理會被族人製成料理,通常在去除掉毛皮和內臟後會剁成小塊,常以油炸或是三杯的方式料理。王商益另外補充一種特殊保存田鼠肉的方式,長輩曾告訴他,若捕到較多的田鼠,會在去除掉田鼠毛皮和內臟後晾曬風乾,製作成田鼠乾保存,待日後食用。
田鼠因會食用農作,亦會在田地裡鑽洞,造成土壤鬆動,影響農地種植,進而導致作物生長不良,因此一直以來為農人欲除去的物種。為此紅瓦厝的族人們運用長久以來的經驗,有效的防治田鼠,並藉此增加食物的來源。如今紅瓦厝已經鮮少有族人捕獵田鼠食用,但依然能透過長輩們的描述,讓後輩知道早期農業時代生活的艱辛。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王商益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