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紅瓦厝聚落之米仔肉,影片為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邱蕙蕡講述米仔肉製作過程,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米仔肉是早期紅瓦厝聚落逢年過節會製作的美味特色料理,由於當時未有冰箱的發明,為保存珍貴肉品,先人們透過各式生活經驗,最後發展出米仔肉這類的在地保存食物方式。在加入各種巧思和配料後,既能保存食物,又能增添食物風味。
邱蕙蕡提到,早期豬肉取得不易,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有豬肉可吃,所以當時的豬肉既珍貴又難得,為此紅瓦厝的長輩以特殊的方式加工,讓豬肉變成具特殊風味的米仔肉。邱蕙蕡說,製作米仔肉需先將大片的三層肉切成條狀,每條約莫一到兩個指節寬,在經過川燙去血後切成塊狀。待豬肉放涼,置放進以熱水消毒過的罐子裡,並加入炒過且壓碎的圓糯米和鹽巴,以一層肉、一層糯米和鹽巴的方式層層堆疊。於罐內擺滿食材,並倒入純米酒,淹過最上層的豬肉後封蓋,醃漬三天至一個星期即可入味。
米仔肉食用時,將豬肉自罐中取出切片,再用蒸籠將肉蒸軟,搭配青蒜苗食用。紅瓦厝當地亦有人採生食的方式,將醃好的豬肉直接切片配飯食用,在地人稱之為「生米仔肉」。噶哈巫族、巴宰族亦有此料理,其料理文化之傳播路徑雖不可考,但相似的料理方式卻也反映眉溪流域跨聚落的文化互動。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邱蕙蕡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8月10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