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投縣埔里鎮眉溪的溪蝦,是紅瓦厝特色酒蝦料理的食材。根據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邱蕙蕡的說法,過去居民常到公田溝捕撈溪蝦,回家後會先把溪蝦做大小分配,大隻的直接煮食,較小隻的沾麵粉做炸溪蝦,或製成酒蝦保存,是紅瓦厝聚落生醃溪蝦的特殊料理。
根據邱蕙蕡回憶,製作酒蝦時需先將小溪蝦清洗乾淨,接著將蝦子連同鹽巴放在罐子裡均勻搖晃,待靜置一個下午的時間,溪蝦便會因鹽巴的滲透而開始出水。把滲出的苦水倒掉後,加入敲碎的蒜頭並與適量的鹽巴混合,再將溪蝦放入以熱水消毒過的玻璃罐或陶罐裡,最後倒入純米酒直至淹沒溪蝦,並鎖緊罐蓋。酒蝦在罐中靜置三天後,蝦殼便會全部轉成紅色,此時即可取出食用。酒蝦可以直接配飯吃,口感鹹鹹甜甜而有溪蝦的鮮香,如不喜蝦殼者,可在入口前將蝦殼抽掉。
有別於其他原住民族之生醃蝦料理直接醃製蝦子,紅瓦厝製作酒蝦會預先讓溪蝦滲出苦水、混入敲碎的蒜頭等步驟,應為基於口味而改良後的作法。儘管如此,酒蝦仍因社會變遷、物資豐富,而逐漸消失在紅瓦厝人的餐桌上。另一方面,酒蝦不僅反映了紅瓦厝人仰賴眉溪的生活方式,也透露出紅瓦厝與公田溝的跨地域互動。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邱蕙蕡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12月18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