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遣送金門匪俘」,影片放映時間為1950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2分3秒,音軌已損毀。
本影片背景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共軍渡海進攻大金門,因後援不繼而全軍覆滅。影片中呈現出運送共軍俘虜的大型軍艦停泊在港口,俘虜們個個衣衫襤褸,身上裹著紗布,有的甚至需要人攙扶,依序步下軍艦。下船後排列整齊,在國軍的帶領下在碼頭聚集,俘虜中有老有少,逐一接受國軍的清點和詢問。受傷的共軍俘虜則由國軍以擔架抬送,整齊排列地接受盤問;另有正在醫護室內接受醫官治療的俘虜。
1949年10月下旬,中華民國國軍部隊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中央政府撤退至四川重慶,東南各省國軍部隊紛紛退守到沿海島嶼,如浙江省的舟山群島、大陳島、一江山,以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0月17日占領廈門島後,進一步計畫奪取金門。10月24日深夜,近萬名共軍乘船由大嶝、小嶝等島嶼航向金門,並隨著強勁東北季風的風向,於25日凌晨2點,在古寧頭附近海灘搶灘登陸,大嶝、小嶝島之砲兵部隊並密集向金門守軍展開砲擊。此次戰役,中共明顯輕敵,僅集結2萬餘兵力便準備攻打金門,而實際登陸的共軍尚不到1萬人;至於當時金門國軍守軍,主要由李良榮所率部隊總數在8萬人以上,並有空軍掌握制空權,因而得以優勢兵力將共軍圍殲於古寧頭。
戰役從10月25日凌晨進行到27日下午,基本上完成清理戰場,共俘虜共軍3,700多人,擊斃近6,000人;國軍陣亡約為1,200餘人。1951年,共軍被俘的3,000餘人被分批遣返。古寧頭戰役對準備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在兵敗如山倒的局勢中,是一場難得的勝仗,更是國軍自1948年下半年以來少有的勝利,具有鼓舞人心之作用。但中華民國能在臺灣穩住陣腳,最主要原因仍在於1950年韓戰的爆發,韓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冷戰的起始點,也因此促使美國政府宣布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如果沒有韓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加強海空軍之裝備訓練後,仍極有可能登陸攻擊臺灣本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