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大千接受名譽哲士學位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張大千接受名譽哲士學位

本片為「張大千接受名譽哲士學位」,拍攝時間為1968年2月27日,放映時間為1968年3月1日,片長共1分42秒,音軌完整

本片拍攝張大千接受名譽哲士學位,1968年2月27日張大千先生乘坐轎車在眾人的鼓掌迎接下,抵達中國文化學院大成館中興堂,堂內舞臺的布幕上掛著「授張大千先生名譽哲士典禮」等字,並由前教育部長、時任中華學術院長張其昀主持,後張大千先生身著學士袍、學士帽上臺接受中華學術院贈與名譽哲士學位。頒獎後,張大千發表感言,臺下坐滿各界人士,張群、臺靜農、郎靜山等人亦出席。典禮後,張大千親自創作一幅山水畫,並題字。

張大千生於1899年,原名張爰,曾短暫出家並號大千居士,故後人多以張大千稱之。張大千自小從母親、兄姊學畫打下繪畫的基礎,曾隨兄長至日本學習染織,從日本回到中國後持續往繪畫方面發展,向曾熙、李瑞清等人拜師,並鑽研傳統水墨畫,描繪的對象廣含山水、仕女、花鳥、人物等等。

中日抗戰期間,張大千曾前往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這兩年的敦煌行為他留下了大量的臨摹作品,也影響他的思想與技法。張大千生前旅居多處,除了中國外,也曾居住於香港、印度、巴西及美國等地,並且多次遊覽歐洲,因此他的創作上也吸收了許多西方藝術的思想和技法,在巴黎舉辦個展時曾與畢卡索會面,且被譽為是中國的畢卡索。

1954年張大千居住於巴西時,意外眼睛受損,但日後眼疾加劇以及與西方繪畫的接觸,開啟了他晚年較常出現的潑墨技法,意外將中國繪畫帶入新的境界。張大千雖長年旅居國外,但時常來臺辦展或捐出其畫作,晚年的張大千在友人的勸說以及健康的考量下,選定臺北士林的外雙溪,名為「摩耶精舍」的四合院建築在1978年完工,成為他安享晚年的住所。張大千於1983年在臺北逝世,家屬依照他的遺願,將摩耶精舍捐出做為張大千紀念館,並由故宮博物館負責管理。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張大千接受名譽哲士學位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85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8/02/07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