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語堂自日本返國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林語堂自日本返國

本影片為「林語堂自日本返國」,拍攝時間為1966年1月26、27兩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為1分12秒,音軌可播放。

1966年1月26日,林語堂夫婦從日本飛往臺灣,他們將在臺灣停留至1月30日。在影片的畫面可見林語堂夫婦的到來,受到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歡迎。在機場的記者會中,他們提及這次的訪問目的主要是看看中華民國近年來的發展狀況。隨後,中央通訊社於1月27日在自由之家舉行宴會,由時任中央通訊社社長馬星野主持。當天宴會的出席者包含新聞、文化與政治界人士,林語堂夫婦也有出席。同時,主辦方也向林語堂夫婦介紹中華民國文化與教育界人士。

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出生於清朝福建省漳州龍溪縣。林語堂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學習文學、古文、念詩、四書五經等,埋下林語堂深厚的文學造詣。後來,林語堂先後取得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林語堂憑藉其堅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同時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成為一知名作家,同時也是語言學家、文學家與哲學家,更曾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因翻譯「幽默」(Humor)一詞,以及推動「幽默文學」,而被譽為「幽默大師」。林語堂在1944年至重慶講學,並在1948年返美。1966年,他決定從美國來臺灣定居,而於1976年3月26日逝世,享壽82歲。林語堂著作頗豐,包含《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

林語堂對中國的身份與文化認同頗高,甚至以復興中國文化作為畢生之志業。因此當中華民國政府於1966年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後,獲得林語堂的熱烈響應,成了他選擇在1966年回臺定居的原因,而同一時期中共則發動「文化大革命」,此亦是促使林語堂返臺以「復興」對抗「革命」的推力。他認為中華民國(臺灣)是保存正統中國文化的地方,並且希望國民政府能夠復興中國文化。

但林語堂也並非一昧認同政府藉文化工作樹立政治正統地位的作法,他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期間,不僅透過報紙專欄闡述己見,更直接致書蔣中正,直言申明文化復興運動走向有偏頗的疑慮,期望政府在文化復興運動上不能僅追求「道統」的正當性。

林語堂於1971年搬到香港,1976年逝世,其遺言是「葬在自己的國土」,因此其遺體便運回臺灣安葬於其臺北故居(今臺北市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的後園。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6/01/26 ~ 1966/01/27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