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改良後的木偶戲」,拍攝時間1963年3月2日,放映時間1963年3月,片長共1分27秒,音軌已損毀。
1963年3月2日臺灣木偶戲(或稱布袋戲)革新後,在臺北市國泰戲院演出。臺灣「真五洲」掌中戲負責人黃俊雄兩年來苦心研究,創造了200多個體高3尺3寸、重達5斤,手臂、手掌均能轉動、持刀舞劍,走路舞蹈均似活人的大木偶。這項木偶戲大改良投資共達新臺幣40餘萬元,拍攝畫面從演出開場,即可見到木偶戲臺下掛滿祝賀旗幟,在木偶的演出過程中,不僅男女角演出肢體上的差異,還有腳踏單輪車、手持紙傘的角色出現,將木偶手腳相關的細膩動作演出到極致,臺下觀眾目不轉睛,更有人手持望遠鏡觀看。
日治時期臺灣的布袋戲,在演出上受到臺灣總督府限制,只有在重大節慶或酬神時事先申請核准,且在日本警察監督下才可公演。1937年皇民化運動後更禁止使用閩南語演出戲劇,臺灣原有的布袋戲只能遊走於鄉間演出。
戰後臺灣省政府為避免民眾觀看布袋戲時公然聚集,1950年代討論禁止各項臺灣戲劇演出,彰化出身的戲劇家呂訴上提出改良布袋戲劇情,配合臺灣省政府反共抗俄的文藝政策,以免於被禁演,像演出《女匪幹》、《投奔光明》等劇。1960年代「金光戲」流行,無論是演出舞臺的彩樓,或是布偶的服裝精細程度各家開始講究。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聘請李天祿主演布袋戲《三國誌》,但以國語配音的效果並不受到觀眾喜愛。
黃俊雄於1951年出師,觀察到觀眾喜歡有戲劇張力的表演,1953年便將戲偶尺寸改為180公分,作品有《西遊記》、《大相殺》等,將布袋戲結合電影、廣播等傳播媒體方式,改良以往的外臺戲(野臺戲),讓更多人關注。1970年3月,黃俊雄以閩南語配音,在臺視播出《雲州大儒俠》造成全臺轟動,帶起全臺民眾的狂熱,使得新聞局在1974年2月以「妨害農工商正常作息」及「兒童教育」為由,在電視上禁演閩南語布袋戲。禁演原因包括演出的閩南語參雜了俚語笑話和口頭禪,違背政府所推行的國語運動。1982年布袋戲解禁,黃俊雄在雲林縣虎尾鎮成立「美地塢節目錄製有限公司」,也是今日霹靂布袋戲之前身,但復出後的布袋戲因片量過多、瓜分節目時間等各式原因,聲勢大不如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