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鄭成功復台三百週年紀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鄭成功復台三百週年紀念

本影片為「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紀念」,拍攝時間為1961年4月29日,放映時間為1961年5月1日,片長共4分45秒,音軌毀損。

本影片為拍攝1961年4月29日的延平郡王鄭成功復臺300週年紀念日,於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舉行祭祀典禮,該年的祭祀典禮儀節是由臺南孔廟以成書院執行, 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主持,另有臺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司法行政部部長鄭彥棻等人出席。典禮後鄭彥棻帶領鄭氏宗親,用古禮舉行家祭。此紀念日另有全國詩人大會的活動,以復臺300年為題寫古典詩。街頭則有廟會遊行活動,畫面中可見舞龍、舞獅、神將與北管、御輿團與藝閣等 出現在遊行隊伍,路旁民眾持香祭拜。

1646年,鄭成功在其父鄭芝龍決意降清的情況下,仍奉南明王朝為正朔,堅持抗清,並率其父親部分舊部與宗族所組成之武力集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帶持續與清朝軍隊對抗。1659年,鄭芝龍舊部、曾任荷蘭通事的何斌建議鄭成功攻取臺灣作為基地,並在1662年擊退在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勢力,令荷蘭派駐臺灣長官揆一獻熱蘭遮城投降。

鄭成功其歷史形象的複雜性,源於其本身的國籍、身份與背景便有諸多元素結合與衝突,這也使臺灣各時期統治者乃至當代能夠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各自取其價值為己所用。如牡丹社事件時來臺的沈葆楨,奏請為鄭氏追謚立祠,建「明延平郡王祠」,一改其反賊形象,同時收編臺灣民間只能暗中祭祀的國姓爺崇拜,既能塑造其忠君愛國的形象,同時也能藉此鼓動民族大義,團結臺民抵禦倭寇。同樣的手法,日本官方也曾如法炮製,因鄭成功具日本血統,將之視為開臺的日本人先鋒,延平郡王祠則改為開山神社,相關影視作品在民間引起熱潮。戰後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高舉反共復國之大旗,挪用鄭成功「光復故土」、「反攻大陸」之氣節,作為政治宣傳。在此背景之下,延平郡王祠也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1963年以後,臺南延平郡王祭典被訂為中樞祭典,賦予了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形象。 時至今日,鄭成功的形象已是公共歷史研究的重要題材,鄭成功不僅有做為傳統中國道統的政治性,也有相對應日本與荷蘭的國際性,甚至衍伸出了與本土原住民族的連結,2016年曾傳出供奉「國姓爺公」鄭成功的臺南市鹿耳門溪口鎮門宮,廟方管理人受鄭成功託夢向原住民道歉,因300多年前從鹿耳門登陸,在驅趕荷蘭人的同時,亦驅趕、壓迫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空間。由此可見,「鄭成功是誰」的提問方式,在現代也漸漸轉向「鄭成功如何被記憶」。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鄭成功復台三百週年紀念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82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1/04/29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