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坎城影展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坎城影展」,拍攝時間約為1973年5月1日,放映時間為1973年8月1日,片長共1分9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主要簡要介紹坎城影展的頒獎典禮。1973年5月於法國坎城(Cannes)舉行頒獎典禮。參與的電影工作者走過地毯進入會場,途中接受各家記者的訪問與拍照,每一位電影工作者,像是製片導演、演員、編劇都在坎城影展中受到無數人的歡迎。頒獎獎項是坎城影展評審委員會從全球約200餘部電影中,選出少數幾位獲獎,得獎獎項有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藝術與技術工作人員等獎項。影片旁白介紹電影工作者都認為能在坎城影展中獲獎,是畢生中最高的榮譽,影片中拍攝本屆各位領獎人上臺受獎的畫面,典禮後更是在數不盡的鎂光燈下接受訪問與拍照,被視為是電影工作者最大的報酬與鼓勵。

其中著名導演「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所導之片《鳥》,大獲好評,本人現身說法參加宣傳活動並激動落淚,最後將大批的鳥群從鳥籠中放出,畫面十分壯觀,轟動坎城。

坎城影展的創立可以回溯到1930年代後期,當時德國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極端主義在歐洲猖獗,其政治影響力甚至伸入藝術文化領域中,干預當時全世界第一個國際影展:威尼斯影展。菲力普・艾朗傑(Philippe Erlanger)是威尼斯影展的法國國家代表,同時也在法國政府教育與藝術部負責電影事務,他提出在法國創辦一個全新電影節的想法,該提案後來獲上級採納。因為政治因素抵制威尼斯影展的英美兩國也給予支持與協助,一個屬於「自由世界的影展」逐漸成形。在法國諸多城市當中,最後選定在南法度假勝地坎城(Cannes)舉辦。

首屆坎城影展於1939年9月1日至20日舉行,共計有26部影片入選,其中《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原訂將在坎城舉行首映。但是到了原訂開幕式的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影展隨之宣告暫停,主辦單位原先希望延期舉行,因為戰火延燒最後決定取消。在26部入選影片中,唯一如期放映的是《鐘樓怪人》,成為史上首部在坎城放映的影片。直到1946年,坎城影展才如願完成第一屆影展。

如今的坎城影展,已是國際知名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另二者為威尼斯影展及柏林影展),每年定在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週星期天閉幕。1959年臺灣電影首次入圍,作品是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而1967年開拍、胡金銓執導,歷時3年拍攝完成的《俠女》一片,1970年在臺灣上映時賣座平平,卻在1975年坎城影展獲獎,同年8月挾帶著獲獎光環,在臺灣重新上映。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3/05/0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