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鉅片「西施」開鏡」,拍攝時間1964年7月22日,放映時間不詳,片長共1分9秒,音軌完整清晰。
臺灣電影製片廠(簡稱臺製)和國聯電影公司(簡稱國聯)合作拍攝彩色寬銀幕歷史片《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召開《西施》開鏡記者會,由臺灣省政府新聞處代理處長趙效沂主持,記者紛紛上前拍照。影片中可見《西施》電影拍攝片段,可看到導演李翰祥執擴音器認真導演,劇組搭建出富麗堂皇的佈景,正在拍攝吳王夫差接受官員晉見(金石、馬驥、洪波等人飾演)。《西施》演員原由張美瑤飾演西施,「七仙女」江青飾演鄭旦,羅維飾演吳王夫差,最後決定由江青飾演女主角西施、朱牧飾演吳王夫差,臺製女星毛冰如飾演鄭旦,還有香港、臺灣兩地拍攝的名演員趙雷等30多人參與演出,拍攝工作預定65個工作天完成,影片旁白說明預料《西施》出片後定會大放異彩。
1964年新聞工作會議通過「加強新聞文藝工作合作,以擴大文藝戰鬥功能,促進反攻大業案」,擴展戰鬥文藝的範圍到新聞媒體。1965年蔣中正發起「毋忘在莒」運動,在國軍文藝大會上提出加強影片攝製與發行一事,促成一系列影片拍攝,像是《還我河山》、《西施》等具有復國精神之大作,其中《西施》特別由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處長吳紹燧、臺製廠長龍芳請來李翰祥執導,李翰祥導演曾受到蔣經國總統之接見,希望《西施》一片的主要重點在說明越王勾踐的10年雪恥復國,以及臥薪嚐膽的艱苦精神。
在1960年代,一個公務員的月薪僅有數百元,而《西施》的拍攝預算卻高達一千多萬,後更追加至兩千多萬,在當時可說是天文數字。《西施》一片上映後創下該年臺灣電影最賣座紀錄,並獲1966年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李翰祥)、最佳男主角(趙雷)、最佳彩色攝影(王劍寒)、最佳彩色美術設計(顧毅)等五項大獎。但龐大的製作成本也使臺製廠與國聯負債累累,影響兩家公司之後的經營方式,改走小成本路線或減量生產。但《西施》一片傳達出的生聚教訓、復國成功的政治訊息,完美搭配上時局下的戰鬥文藝政策,是極富有時代意義的一部作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