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佛光山觀光區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佛光山觀光區」,拍攝與放映時間皆不詳,片長共3分39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主題為介紹佛光山觀光區。影片畫面收錄了高雄縣鳳山與旗山中間的佛光山觀光區的各景畫面,其中旁白講述佛光山觀光區的特點和設施。佛光山觀光區在1967年動工,佔地30多甲,是一地集宗教、文化與慈善的佛光山園區,觀光區除了有佛像、寺廟外,還設有農場、學校、幼稚園、療養院和各種為觀光客服務的設施。供香客休息的朝山會館結合了印度與中國的風格,齋堂之大可容納1千多人進餐。

佛光山為臺灣佛教名刹,位於今高雄市大樹區境內,1967年由星雲大師開山創建。佛光山區內建築相當多元,結合了教育、慈善、文化和朝聖等,是一座現代新興道場。殿堂建築物有:大雄寶殿、大悲殿、大智殿、大願殿、大行殿、傳燈樓、東禪樓、西淨樓、朝山會館等。佛光山中亦建設數棟教育建築物、文化建築物和慈善建築物,佛光山區內富有如此多項功能的建築物是源自於星雲大師的開山構想,開山構想為參考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可發展教育、文化和慈善等事業,並具備因應生老病死之功能。佛光山的土地原本為水利局所有,1961年被糧食局購買下來。日後因有越南華僑夫婦欲辦理海事專科學校,轉而承購。雖然地價不高,但後續土地整理建設困難,使夫婦籌建困難。星雲大師得知夫婦因籌建學校不成,甚至有了輕生念頭,為了使夫婦卸下心頭重擔,星雲大師便接手這塊土地,也作為日後佛光山的計畫用地。星雲法師因此開始陸續收購鄰近土地,陸續買下附近20多公頃的土地,用以建設佛光山的宗教、教育事業。有了立基之地後,如何命名又成了問題,星雲法師有感佛教徒於經常受到社會打壓、政治迫害以及異教徒的欺負,決定將此地定名為「佛光山」,希望能夠轟轟烈烈地發展佛教,讓佛光普照。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7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