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臺大探空一號和成大一號」,影片拍攝時間為1972年1月20日,放映日期不明,片長共6分12秒,為彩色影音,音軌完整。
國立臺灣大學(以下簡稱臺大)一群愛好科學青年,努力追求科學上的更高境界,埋首專研、精心磨劃,研製4枚臺大探空火箭,實為教育與實踐的結合。1972年1月20日,臺大火箭社的同學們有系統地完成試射分組作業計畫,來到彰化縣王功海埔新生地,展開各種操作步驟,並設立發射控制中心,許多來賓、教授與臺大火箭社全體同學皆趕到發射場參觀,當第一枚火箭發射成功,在場所有人歡聲雷動,難掩興奮之情,緊接著二三四枚火箭亦完成發射作業。隨著火箭發射的成功,我國太空研究又更往成功的里程碑上邁進。
電子計算機的快速運轉、精確、大記憶體及分析能力成為發展科學工作上有力的工具,其中則由國立成功大學(以下簡稱成大)於1959年製作了我國第一部類比計算機。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研究中心的資助下,更令人振奮的是成大電機系學生設計完成了第四代電腦─「成大一號」;而以IC為主體的小型計算機「成大二號」、小型計算機「成大三號」、袖珍型計算機「成大四號」皆相繼裝配製作中。LSI計算機從設計理論、製作線路的研究及線路板的描繪、溶解和測試的工作結晶,這一部計算機可進行16位數字的計算。成大一號對成大師生來說是一項重大的鼓勵,相繼的計算機研究將從此不斷延伸推進,並提供給臺灣社會進行運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世界兩大強國蘇聯與美國開始進入冷戰時期。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成功,引起世界各國震驚,並加緊各國的科技研究發展。1960年代後,臺灣已進入工業化社會,國家經濟及社會條件皆大有提升,加上國際間科技設備的發展與蓬勃,我國政府遂於國內大力推行科學研究。加上國內學者認為科學技術落後是我國積窮積弱的原因,同時比較美、日、韓、臺之科研經費多寡之差異,更提到科研與科技、經濟發展的關係,因此認為此時期政府應當盡力推廣科學發展。我國政府因此大力鼓勵臺灣青年學生注重科學的研究,把一切知識用於軍事及戰鬥,使科學與國防相結合,負起當代青年應有的責任,為國家開創光明的前途。
同時期因為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的成功,使一向自認為科技發展獨步全球的美國更是舉國嘩然,一時間美國國內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充斥檢討、反省的聲浪,在充分溝通、討論後則歸納出一個結論:「教育上的失敗」。國際間當時受到美國提倡科學教育改革的影響,世界各國群起仿傚。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我國除了推廣科學發展,國內有識之士更倡導科學課程的改革。這波教育改革潮流的特色即為數學與科學課程的變革,我國為了提升國民素質,使基本公民素養能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與迎上國際教育改革的潮流,在自然學科及職業科目之課程內容,則配合現代教育潮流及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培養手腦並用,術德兼修之基層建設人才。在1970年至1975年間,結合政府各級科學與科技相關行政部門人員、國內科學家、教育學者、基層教育人員等,各個階層關心國家基礎科學教育發展人士,共同歷經出國考察、研究、實驗、試用、修訂等階段,發展出新式科學課綱。此後,我國政府兩者並行,致力於發展科學研究,以期增加我國的競爭力與國力。
在此背景下,國立成功大學成為國內重要資通訊人才的搖籃,該校自行研製的「成大一號」電子計算機,成為臺灣電腦開路先鋒「小教授」的前身。成大校友劉炯朗與朱兆凡,也在電腦軟硬體的研發與創新扮演了關鍵角色。而臺大火箭社的試射成功,對於臺灣退出聯合國的低迷氣氛,有了積極的提振作用,火箭社亦一舉成名,時任社長黃秉鈞,1976年自國外學成歸國後擔任臺大機械系講師,後亦順利升上副教授、教授。後曾任太陽能學會理事長、行政院能源領域科技計畫總召集人、國科會新能源長程發展規劃小組召集人,長期從事太陽能研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