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市氣象雷達站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高雄市氣象雷達站

本影片為「高雄市氣象雷達站」,影片拍攝時間約為1971年,放映時間不明,片長共1分2秒,音軌完整清晰。

影片以颱風為開場,並以此引入介紹設在高雄的氣象雷達站。其中描述在颱風侵襲期間,雷達站的所有工作人員皆不眠不休地追蹤各項儀器,而藉由新式的氣象機械與儀器,也使工作人員得以掌握颱風的一切資料,以提供大眾正確的研判資訊。影片最後也強調在颱風期間,氣象站的工作人員為民眾生命與財產的重要保障。

臺灣的現代化的氣象事業發展於日治時期。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氣象學講座成為臺灣氣象學術研究的開端。1930年代,日本政府將臺灣作為「南進基地」後,更引入專業的氣象人才與觀測技術;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應華南與南洋戰場氣象觀測以及航空的需求,日本政府更積極擴充氣象觀測設備、設置氣象觀測所。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臺灣氣象事業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操作上都有一定的發展,然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氣象事業後,隨即出現斷層。

在戰爭期間,國民政府曾與美軍合作建置氣象事業,戰後隨即在美方的協助下開始重整氣象機構,其中包括過去掌控於日軍、由各國租界政府所運作的氣象觀測站,以及分屬航空、軍用等不同系統的氣象單位,然因戰後初期的氣象人員編制、資源不足,使此時期國民政府轄下的氣象機構發展有限。在此背景下,因著日本的氣象觀測與學術人員相繼離開,使臺灣的氣象事業陷入停滯。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原有的氣象單位後,隨即改組為臺灣省氣象局(1948-1965期間改制為氣象所,其後又改回氣象局)。國共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一路撤退,相關的氣象觀測設備與專業人才也相繼遷往臺灣,臺灣的氣象事業又得以充實。然國民政府轄下主要的三個氣象單位——氣象研究所、中央氣象局與空軍,之中僅有空軍大部分的氣象人員與少數的中央氣象局人員來臺,而後中央氣象局被虛級化,僅留局長一職代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氣象事務,臺灣的氣象觀測事業仍以臺灣氣象所(局)為主。相對而言,因當時重要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等人並未來臺,更使日治時期所建立的學術研究直接中斷。

至1960年代,隨著防災需求與日俱增,氣象預測與氣象報導也成為臺灣氣象事業的重心之一。至1963年在葛樂禮(Gloria)颱風侵臺後,臺灣省政府即在聯合國的支持下,開始建置氣象雷達觀測技術,並相繼設立。於1966年1月2日正式啟用花蓮氣象雷達站,於1970年2月3日正式啟用高雄市氣象雷達站。1971年,為有效統合全國氣象防災與國際事務,政府再次重組臺灣的氣象單位,將臺灣省氣象局歸入中央氣象局,並朝向開始挹注大量資金於購置衛星設備、超級電腦,使臺灣的氣象事業加速發展。與此同時,氣象學門也逐漸形成於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與文化大學,使臺灣氣象領域得以再次成為獨立的學術領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