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中正國際機場」,拍攝時間為1979年2月21至23日,放映時間為1979年4月1日,片長共5分13秒,音軌完整。
本片拍攝於1979年2月21日進行啟航儀式的中正國際機場,影片開頭為啟航典禮畫面,與會人士眾多,旁白記者也表達即將與家人透過中正機場出國的期待。接著拍攝1979年2月22至23日開放民眾參觀的機場現場,以及跑到、飛機起降、機場大廈等硬體設施的畫面,並由旁白介紹中正機場的設施與基本資料。跑道部分拍攝的是當時已經完工的第一期跑道,跑道長3660公尺寬60公尺且尖峰時間可以在每小時起降共42架次,停機坪可供22架飛機起降。位於南北停機坪中間的航站大廈地上地下共五層,且可容納4000位旅客。二樓的出境大廳設置商店與餐廳,供辦妥手續的旅客消磨時間,或是與送行的親友道別。機場設計入出境分流,以避免人潮壅擠,同時設有電動走道、行李輸送帶等設施。助航設施方面則配有新型的導航、雷達、燈光、氣象與傳輸等系統,期待透過機場的現代化設施加強航行人員的信心,也配有夜間或低照明時期使用的照明系統。航廈內也同樣配有相關的監視、廣播系統。片尾,旁白記者以自身使用中正機場的經驗來傳達機場設施的便利。
位於桃園縣大園鄉(現桃園市大園區)的中正國際機場的建設規劃始於1969年,由於國內唯一的松山國際機場無法擴建,卻又無法負擔臺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人貨流動,因此規劃興建,由美國派森斯公司為工程顧問並在1964年開始航廈的動工,屬於1974年推動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一。第一期跑道於完工後於1979年2月26日正式開航,第二期跑道也在1984年竣工啟用。2006年中正國際機場正式更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雖然桃機早在規劃時就設定做為出入國重要的起降航站,但在2017年桃園機場捷運通車前都以公路客運、私人駕車為主,機場捷運通車後,桃機整體交通機能更加便利。
臺灣的經濟發展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趨於穩定,美國也在此時改變援助政策,並規劃縮減美援計畫到1965年止。1974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開始推動「十大建設」,推動主因包含前述的美援中止、臺灣經濟環境改變,同時也因為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下降、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除了經濟性因素外,在政治局勢上也由於面對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1972 年臺日斷交等重大政治事件,政府為了維持其正當性、鞏固民心而大力推動國家建設。十大建設以交通建設為多數,十項建設內容如下:
1. 臺中港
2. 蘇澳港
3. 中正國際機場
4. 北迴鐵路
5. 中山高速公路
6. 鐵路電氣化
7. 煉鋼廠
8. 造船廠
9. 石油化學工業
10. 核能發電廠
關於交通的建設就佔了六項,透過大型建設的推動,帶動提升國內就業機會與GDP增長,同時也完備臺灣工商發展的基礎設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