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快速進行中的北迴鐵路工程」,影片拍攝時間約為1977年,放映時間為1977年3月1日,片長共3分58秒,音軌完整清晰。
北迴鐵路是聯絡臺灣鐵路東線和西線的重要環結,也是開發東部、促進東部工商業發展的交通大動脈,全長88公里,於1973年12月25日開工興建,整個工程包括幹線和花蓮港支線,沿途多為崇山峻嶺,是十大建設中最為艱難的一項工程。北迴鐵路所經地區風景優美,隧道的開鑿和橋樑的架設是北迴鐵路最主要、也是最艱鉅的工程,隧道總長31公里,最長的隧道達7700餘公尺;橋梁總長6公里,最長的橋梁達1400公尺。由於施工地段位處高山深谷且地質複雜,工程進行不易,需針對不同地段與情況進行不同的施工方法。例如為了增加工作效率,利用選擇適當的地點同時進行左右開挖,或是使用鑽堡等新式機器以加快開挖速度。經過3年的努力,北迴鐵路南段,從花蓮港到新城已在1975年8月開始通車營運。第二階段的工程雖遭遇許多困難,政府與工程人員仍有信心,可在預定的期程內將其完成。
十大建設之一的臺鐵北迴線,北起蘇澳南聖湖(今蘇澳新站)至花蓮,串起臺灣東部交通發展,為長期被稱為臺灣後山的花蓮,帶來了重大影響與改變。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自花蓮到臺東都是獨立營運,未能與西部幹線相互連結,旅客往來臺北、花蓮,需先在蘇澳車站轉乘公路局班車經由蘇花公路,甚至搭乘往來基隆、花蓮兩港的客船,所花時間甚久。
1947年,政府便曾計畫開闢從宜蘭到花蓮的北迴鐵路,但因地形多山導致量測困難,直到1968年透過航空測量成功進行製圖。1972年,臺灣省交通處交由日本鐵路技術服務社的北迴鐵路研究報告中指出,不論採用公路或鐵路,均無經濟效益,但鐵路仍優於公路;至此,採用鐵路建造北迴路線的方針大致確立。1973年,北迴鐵路正式被列入十大建設中,相關的財務計劃亦正式擬定,臺灣省政府交通處長陳樹曦表示,這條路線起自蘇澳北方的南聖湖站,至花蓮吉安的田浦站與臺東線相接,鐵路完成後對開發東部資源,配合國防加強整備及提供民眾可靠的運輸皆有極大助益。時任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於行政院院會中報告後,由行政院長蔣經國裁示興建,1973年12月25日,北迴線正式動工,採取南北雙向同時開路。由於該路段地勢險峻,工程艱鉅,歷時7年多興建,終於在1980年2月1日全線通車,次日起開始客貨運營運。自正式通車營運以來,堪稱是當時臺鐵的黃金路線,也因此帶動東西部交流及互動,加以東部觀光事業及天然資源陸續開發。爾後,更在2003年完成北迴鐵路的電氣化工程,進一步改善列車運行時間,增加班次密度,提高總運輸量。2005年,北迴鐵路的雙軌化工程完成,使班次密度得以增加,更縮短了臺北至花蓮的時間。
因為北迴鐵路雙軌化完成後,使花蓮車站載運量增加,於2014年7月19日升格為特等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