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式垃圾車啟用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新式垃圾車啟用」,影片拍攝時間為1968年1月18日,放映日期為1968年2月1日,片長共1分54秒,音軌已損毀。

1968年1月18日,臺北市的垃圾清運工作步入新的階段,21臺密封式垃圾車開始清運工作。這批由臺北市首次採用的密封垃圾車,於1月18日上午在仁愛路四段12巷試用,居民莫不共襄盛舉,早早帶上家戶的垃圾於巷弄旁等待,隨著垃圾車的到來,居民們逐一將垃圾倒入垃圾車後端的集中區。隨車人員在垃圾集中區滿了之後,便會按下左側的按鈕,將垃圾掃入密封的車身中。臺北市政府並於同年起,陸續添購掃街車及洗街車各4台,以期利用更有效率的新式機器維持市內的環境清潔。

早年,臺灣的垃圾清運主要是以人力手拉車為主,搭配自動傾倒卡車或是三輪自動傾倒垃圾車進行清運,然而高度的人力操作與車輛配置的短缺導致工作效能的低落。為此,臺北市衛生局率先於1967年在中美發展基金改善各省轄市垃圾水肥集運設備貸款案項下,添置了密封式垃圾車21臺,以期能夠徹底淘汰人力手拉車,實行清運工具機械化,以適應現代化都市之需求。密封式垃圾車除了設有自動起卸壓縮設備,更附有音樂錄音,能夠替代以往的手搖鈴,以錄音撥放的方式通知各住戶倒垃圾,於是乎開啟了長達50多年使人人皆耳熟能詳的《給愛麗絲》旋律。現今,垃圾車的設備逐年更新,清運路線及時刻表也在長年的實施下大致固定,人們更是早已熟悉隨著《給愛麗絲》或是《少女的祈禱》蜂擁而出倒垃圾的日常,當年新式垃圾車的購入帶領我國垃圾清運進入新的里程。

自1997年元旦起,臺灣正式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主要是由家家戶戶執行垃圾分類,將家用小型資源物品透過地方政府的清潔隊集中清運,在清潔隊員初步分類後,將回收物賣給回收商進行更細部分類,之後將其交由紙廠、寶特瓶廠等廠商,進行循環再利用處理。據回收基金管理會資料,臺灣資源回收率於1997年僅有5.87%,至2018年已有53.26%,成長超過9倍。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式垃圾車啟用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71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8/01/18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