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國小學生牙齒塗氟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桃園國小學生牙齒塗氟

本影片為「桃園國小學生牙齒塗氟」,影片拍攝時間為1969年1月1日,放映時間為1969年2月1日,片長共1分16秒。

1969年,北部5縣市國民小學生牙齒塗氟講習於1月中旬在桃園縣觀音鄉新坡國民小學舉行。桃園、新竹、宜蘭、基隆及臺北等地,推行牙齒衛生的小學校長及衛生導師共30多人參加,由教育廳衛生委員會總幹事主持,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碩士在會中示範正確的刷牙的方式,刷牙時,上牙應由上往下刷,下牙則由下往上刷,並倡導牙齒塗氟,十歲學童應該每周塗一次,連續四周完成後,隔三年再塗一次。最後牙醫師替新坡國小學童做牙齒健康檢查及治療,給這些孩子對於牙齒保健上了新的一課。

關於預防齲齒與氟化物之間的關聯性,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美國牙醫針對孩童蛀牙與當地飲用水成分的研究,發現飲用水中的氟含量與齲齒發生率的關聯性,進而促成美國及許多海外城市於公共飲水加氟的政策,也有效降低推行該政策區域之兒童的齲齒率。

而臺灣於飲用水加氟以預防齲齒之濫觴為1959年高雄市政府所實行的自來水氟化,由當時高雄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許國雄博士所主導推動,雖在實施氟化對照時期,便因人口激增導致民生用水不足,讓加氟區與非加氟區的飲用水混合,造成無法進行氟化實驗的對照研究而功敗垂成,但仍為臺灣牙科的公共衛生開創嶄新的一頁。至於臺灣正式大規模飲用水加氟的實施,則是在1969年所研擬於南投中興新村的自來水氟化計畫。由於因應世界衛生組織加強推行各會員國之自來水加氟案,當時臺灣牙醫界與公共衛生及相關執行單位,無不傾注全力投入該項預防工作,在歷經12年的實驗研究對照,確實顯示齲齒的罹患率有明顯下降,但該項計畫便因當地居民反對、經費規劃等各項因素,最終僅維持12年便中止。

而氟化物種類繁多,除作用於全身性的氟化物(如飲水加氟)之外,也有使用於局部的氟化物,其中又可分為「居家」與「專業」使用兩種。最常見在居家使用以「含氟牙膏」與「含氟漱口水」為主;而在專業使用上則是牙科專用高濃度的「氟膠」與「氟漆」。但無論「居家」或「專業」用,兩者皆根據研究顯示,都能有效降低齲齒率。氟化物為預防齲齒的利器,但仍需搭配正確的衛教知識與潔牙習慣,才能從根本預防齲齒發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桃園國小學生牙齒塗氟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71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9/01/01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