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大專聯考」,拍攝時間約為1964年7月24日,放映時間為1964年8月1日,片長共1分34秒,音軌損毀。
本片拍攝1964年舉辦的大專聯考,本次考試在臺北、臺中、臺南、臺東四地同時舉行,本年大專聯考共36,596人參加,其中17,484人為自然組,19,112人為社會組。預定錄取14,000人,實際錄取14,407人,其中7,212人為自然組,7,234人為社會組,錄取率為39.4%。影片中拍攝考生在場外等候、讀書準備的畫面,以及在禮堂中進行考試、多位試場人員巡視考場狀況。試場外掛有許多鼓勵考生的字句,樹蔭下的座位也有許多準備的學生,除了禮堂作為試場外,也有部分學生是於一般教室應考。
臺灣的大學入學制度,粗略可分為大專聯招時期(1954年-1971年)、大學聯招時期(1972年-1992年)、大學多元入學時期(1993年-迄今)。戰後初期臺灣各大學、專科採獨立招生的方式,直到1954年國立臺灣大學、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與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首次進行聯合招生。1956年由教育部統合,將專科學校、軍校等共同納入大專聯招,後因軍校、專科學校在教學目標、授課時程上的差異,軍校於1958年便已退出聯招,1972年更確立了排除專科、軍校的大學聯招制度。對於大學聯招考試制度的討論也相當多,主要聚焦於學生人數成長過快導致錄取率下降,學生壓力增大;大專院校、系所的設立未有通盤的規劃,影響未來人才實力與出路;以及純粹考試的入學制度使學生在興趣與所學間未必能夠取得平衡。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聯考改制的討論,聯招的考試制度一直沿用至2001年完全廢止,並以「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取代,入學管道分作甄試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兩種,考試管道則分作學科能力測驗以及指定科目考試兩種,在數度調整過後,現在有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等入學管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