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台南縣關廟鄉藤器加工業」,拍攝與放映時間皆不明,片長共3分39秒,音軌聲音清晰。
影片介紹臺南縣關廟地區藤器產業的盛況,藤器的加工流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分工,婦女負責編織,男性則是負責處理原藤的處理加工,經過磨平、削藤皮等流程,以製作大型傢俱的骨幹。藤器編織因工作時間彈性,以件計價,深受家庭婦女喜愛的家庭副業,關廟也因為這項產業而帶來富裕。當時所用的藤材因臺灣產量不多,多為進口,完成產品以外銷為主,有傢俱也有小型裝飾品。
不同於臺灣早期生活中常見的竹編器具,關廟地區所生產的藤器多以外銷日本為主,在1970至1990年代為臺灣帶來龐大的外匯進帳,臺灣雖有自產的臺灣黃藤作為原料,但仍以自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為主,其中又以印尼為大宗。直到1988年印尼發布藤禁,禁止藤原料出口,仰賴東南亞進口原藤材料的關廟藤器產業,受到巨大的影響。自此之後,藤器加工業在關廟的榮景不再。藤器產業與關廟地區竹編傳統有相當的關聯性,在關廟藤編因原料問題失去國際舞台後,竹編作為廉價的包裝素材,如裝載水果的竹簍,這類的竹編產品在被塑膠包材、紙箱取代前,在臺灣仍有市場。藤編則是在一開始就明確以外銷為主,一旦失去國際市場就難以重新找到外銷機會。關廟藤業在面對印尼藤禁打擊的隔年,原先的從業人員就出現了轉往其他產業的情形,即使業者有意在解決原物料問題後,重新聚集工人也可能失去原本的薪資條件。目前,關廟地區的在地特產已從原本的竹編、藤編轉變為「關廟三寶」——鳳梨、竹筍、關廟麵。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