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製鹽總廠舉辦工作觀摩會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灣製鹽總廠舉辦工作觀摩會

本影片為「台灣製鹽總廠舉辦工作觀摩會」,拍攝時間1972年,放映時間為不詳,片長共1分31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影片主要介紹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第六支黨部舉辦黨業績校展覽與宣傳工作觀摩會,1972年於財政部臺灣製鹽總廠展出,參與人員為全省各縣市及臺北縣產業黨部觀摩人員,共1000多人。參觀內容為製鹽技術、績效等,使用圖片及文字作為展覽資料,展示出鹽務的辛苦與成就。隨後在臺灣製鹽總廠總經理劉曾壯陪同前往參觀七股、布袋新鹽灘的開發工作。新鹽灘位於七股、布袋兩鹽廠之外海埔地,面積廣達3000多公頃。開發工程可分為圍堵海堤,與興建攤池兩大部分,以集中經營的方式,並採機械採鹽增加生產量。

早期臺灣曬鹽法可分為入濱式曬鹽、煎熬製鹽法與天日曬鹽法,共通處是皆引海水至鹽坵(蒸發池)蒸發、結晶(運至結晶池)成鹽。清領時期臺灣製鹽方式可分為曬滷式鹽田與淋浸式鹽田,其中布袋嘴鹽田(洲南場)屬於前者。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製鹽政策分為三階段,1899至1905年為獎勵鹽民修築舊鹽田增產,產量足以供應臺灣島內需求。1906至1918年全臺新建或改造鹽田,廢棄產能不好的鹽田,追求好鹽田。1919至1923年招攬日本財閥建立大規模新式鹽業,如「臺灣製鹽株式會社」1935年於七股、將軍海埔地開設專產工業用鹽的鹽場,為因應日本化學工業發展;1938年因日本國內需求在集資設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改徵用七股、布袋等民有魚塭及公有用地,此新闢鹽田所產之鹽稱為「七股南鹽」,以區別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所生產之「七股臺鹽」。

戰後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於1946年接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與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成立「臺南鹽業公司」。1947年改為「中國鹽業公司」接辦,1948年暫稱「中國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1951年便為國營之「臺灣製鹽廠」,1952年改名為「臺灣製鹽總廠」,隸屬經濟部鹽業整理委員會。1953年,臺灣製鹽總廠改隸財政部鹽務總局。1995年因應民營化之需求,改為「臺灣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其中1970年時成立新鹽灘開發工程處,專責開發海埔地成為鹽灘,如青山港汕造地,後1971至1977年間陸續開發馬沙溝鹽區與後港鹽區,完成後歸七股鹽場管理,也使七股鹽場成為臺灣最大的鹽場。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台灣製鹽總廠舉辦工作觀摩會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66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2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