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的養豬事業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台灣的養豬事業」,拍攝時間約為1968年,放映日期為1968年5月1日,片長共5分34秒,音軌完整。

1968年間,農林廳為改善養豬經營,創辦綜合性養豬,推行生產至運銷一貫作業技術改進。各地農會舉辦綜合養豬講習會,使農民獲得養豬的相關知識,影片中可見斗南鎮農會舉辦綜合養豬講習會的實況。除了講習會,也提供養豬貸款以解決農民資金上的困難。影片畫面接著帶到嘉義縣溪口鄉的綜合養豬示範戶曾春木及其豬舍,以示範戶作為標竿,提供養豬經驗與技術認識給初學養豬的農民。養豬農戶大多建造沼氣設備,利用豬糞豬尿所產生的沼氣,供給家庭燃料,同時也可以改善環境衛生。在飼料方面,由化驗師進行飼料營養分析並訂定配方,再由專業飼料製造廠依配方生產的適合養豬的混合飼料,供農戶使用。為了豬隻品種改良,推行豬隻人工授精,以求獲得優良的豬隻品種,影片中提到目前已有143處豬隻受精站,人工授精技術也已獲得了普遍顯著的成效。

豬隻防疫和保險也是養豬的重要課題,豬隻疾病防制的研究與疫苗製造,由農林廳家畜衛生試驗所負責進行,預防注射及疾病診斷則由各縣市家畜疾病防治所負責辦理,畫面中可見研究人員研發與為豬隻施打疫苗的過程。農林廳畜產試驗所和臺糖公司種豬廠,為了改良臺灣豬隻,曾辦理種豬的能力檢定和後裔檢定,以選出優良的種豬繁殖推廣。做過疫病預防注射和鑑定合格的豬隻應辦豬隻保險,加保後的豬隻疾病可免費治療,如死亡亦可獲得賠償。為保障農民養豬利益與預防豬商圖利,農林廳輔導各級農會辦理毛豬共同運銷業務。也在各地推動家畜市場以促進毛豬公平合理交易,影片中可見豬隻經拍賣送進屠宰場,經過電昏、放血、燙豬脫毛、剖腹、摘取內臟的過程。影片中也提到,養豬事業尚在農村副業的階段,省府該年預計投入2億4千萬餘的貸款補助農民養豬,但成效仍有限,期待結合生產技術與畜牧人才,走向大規模企業化的養豬經營。

美援雖因政治局勢而結束於1965年,但臺灣整體畜產環境在美援和農復會系統下已建置完善的軟硬體和研究能量。本影片所提及的大部分項目,如講習會、沼氣設備、飼料廠、豬隻授精技術、防疫等,都是農復會的重點扶植工作,由省農林廳和各地農會執行業務。

雲林西螺鎮除了是臺灣的果菜轉運重鎮,也是臺灣產能最大的豬隻畜產區,2021年統計有1219場養豬場,毛豬養殖頭數居全國之冠。雲林縣政府極力爭取中央經費,建置國際級畜產冷鏈園區及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從屠宰到加工」一條龍作業。相比本影片1968年所面臨的挑戰,當代的畜產條件要養出好品質且穩定供應肉品已非難事,而是後端銷售和開拓國際新市場的問題,尤其當2020年臺灣正式成為口蹄疫非疫區,臺灣豬肉重返國際市場,將有助於臺灣畜產品的未來發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8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