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南市巨人少年棒球隊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南市巨人少年棒球隊

本影片為「台南市巨人少年棒球隊」,拍攝時間約為1973年6月16日至9月巨人返回臺南之間,放映時間不明,影片長度7分36秒,影像為全彩,音軌聲音偏小。

本影片為1973年世界少棒聯盟冠軍巨人隊,從全國少棒賽至奪得世界少棒聯盟返鄉遊行的影像紀錄。影片開頭為第五屆全國少年棒球賽暨少棒代表隊選拔賽,全國少棒賽共分為北中南東與金門5區,北中南區為地區冠亞軍隊,東區和金門區為地區冠軍隊,但實際上金門並未派隊參與,因此該屆參賽隊伍為臺北市隊、臺中金龍、北縣金剛、花蓮榮工、臺南巨人、高雄飛獅、雲林雲風7隊。最終臺南巨人以15:0的懸殊比數擊敗臺北市隊贏得冠軍。

影片隨即帶到取得遠東區參賽資格後,巨人隊接受一連串課程培訓,包括學習語言、西餐禮儀和訓練,最後在奪得該屆世界少棒冠軍後,巨人隊返回故鄉遊行,接受地方鄉親的歡迎。

該屆參加世界少棒錦標賽的巨人隊職員19人名單為:領隊楊家寶、經理邱松男、教練陳文華、秘書朱淵智、隨隊裁判何振芳(僅參加遠東區預賽),隊長黃清輝(立人)、隊員黃明亮(協進)、宋正立(成功)、黃金勇、蔡漢文(海東)、王清欉(海東)、郭文理(海東)、連永紹(永福)、陳振雄(立人)、蔡仁嘉(永福)、陳平茂(協進)、鄭百勝(海東)、盧銘寬(成功)、楊華元(海東)。

臺灣少棒史上,一共出現過6支代表臺南的巨人隊,1971年為第一代巨人,本影片中的1973年巨人隊則為第三代,巨人的隊名出現主要是其筆畫為7畫,代表南部七縣市,在後來全國少棒賽開始分區選拔後成為臺南市代表隊的名稱。

在奪得遠東區參賽權後,巨人隊飛往漢城(現稱首爾)參與遠東區決賽,該屆共有菲律賓、日本、韓國、關島、香港等隊參賽,巨人5戰皆捷,平均打擊率0.479,共擊出88支安打、23支全壘打、打下87分,打擊創下多項紀錄。

而在威廉波特少棒錦標賽的3場比賽中,臺南巨人更刷新10項、追平4項當時少棒聯盟的紀錄,包含單場最多全壘打(5支)、單場最高得分(27分)、3場比賽最多得分(57分)、贏得最多屆冠軍(4屆)、單隊最多全壘打(12支)、單場最多安打(21支)、單局最多得分(13分)、單局最長時間(35分鐘)、最多場完全比賽(2場)、3場比賽無失分,追平紀錄為完全比賽(黃清輝、郭文理)、單一球員單場全壘打支數(鄭百勝,2支)、單一球員單場最多安打(郭文理,4支)、最多連冠(中華少棒,三連霸)

1973年巨人集合臺南各國小菁英組成棒球隊的作法並順利奪冠的作法,影響臺灣各國小發展棒球的趨勢,各縣市屢屢以各隊菁英、學校掛名或刻意轉學的方式組隊參賽,導致基層少棒隊伍數量減少,埋下臺灣棒球菁英化的遠因。

巨人少棒的成績引起世界少棒聯盟的質疑,在賽後組織執行委員會,派人來臺調查臺灣少棒的組隊與訓練情況,在此之前的遠東區預賽中,韓國、菲律賓等隊就已提出巨人超齡的質疑,而在此時又出現選拔同一地區明星球員而非單一學校與提早集訓的爭議,也因此世界少棒聯盟在1975年首次禁止國外球隊參賽,此項爭議自此開始延續至1997年臺灣退出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聯盟為止,在此之間,臺灣一共奪下17座冠軍。

在臺灣社會中,三級棒球的輝煌成為集體記憶,在國際情勢惡化的1970年代,少棒隊奪下世界冠軍成為民眾與政府獲得慰藉的方式。在臺南巨人首次奪冠的50年過後,即2021年,臺南協進國小成立「巨人少棒文物館」,紀念當時的少棒狂熱,但是透過軍事化、職業化的運動訓練成為臺灣運動的日常,卻也造成臺灣體育菁英化的負面影響。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3/06 ~ 1973/09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