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美援時期—救濟物資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美援時期—救濟物資

 二戰結束後,美國國會於1948年通過《1948年援外法案》的馬歇爾計劃,同年4月2日在聯席會議上通過《1948年援華法案》,援助內容包含「食物及日用品」、「工業重建」、「農業復興」。不過,此計畫僅在中國實施一年便因國共內戰,許多美援的任務與物資即轉移到台灣。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為區域安全考量派遣第七艦隊防護台灣海峽。並將援款餘額運用期限延至1951年6月底。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台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經援台灣」始為有計畫的援助行動,以協助台灣達到「自給自足」為目的。  美國依協防條約,有系統的提供大量美援。而美援項目涵蓋非常廣,當時台灣74%的基礎建設工程投資來自美援。其中,物資的援助則透過教會系統,利用卡車運輸,深入台灣各個窮鄉僻壤,補充戰後物資的缺乏。由於援助食品經由教會系統發放,有些台灣人為領取食物而走入教會。美援食品不僅補充台灣人的營養,甚至改變部分台灣人的宗教信仰。關西坪林天主堂落成時即曾吸引3、4百名教友。因此當時參與麵粉等物資發放的天主教或基督教,被戲稱為「麵粉教」。  據受訪者陳蘭英回憶,當時在坪林天主堂服務的戴神父,經常帶著坪林的老百姓一起為地方送物資、做建設。戴神父曾購買手動鋪柏油路的機器為地方修補馬路;多年後收納在關西天主堂倉庫,因年代久遠要想清除回收,被受訪者保存了下來。另外,在教會發送的美援民生物資中,其中一項大宗便是二手衣物。受訪者會將國外較大尺寸的二手衣服,修改成較適合台灣人的尺寸。在傳教的過程中,遇到有需要的民眾,就會將修改好的衣服分送給教友或民眾。對於一般人常津津樂道的「麵粉袋褲子」,受訪者表示自己及家族中的堂兄妹,都有過改做、穿著麵粉袋褲子的經驗。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美援時期—救濟物資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68433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取得對象
曾吉賢
取得方式
110年度社區影像紀錄培力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管理者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
貢獻者
被攝者
陳范蘭英
創作者
曾吉賢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1/10/9
材質
影片長度:00:16:22
媒體類型
影片
尺寸
解析度:DVD(720*480P)
存放位置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新竹縣縣史館典藏編號:12021020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