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館閣及歷史沿革

彰化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館閣及歷史沿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彰化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館閣及歷史沿革

照片主要拍攝懸掛在雅正齋的館閣中的彩牌和拿燈(宮燈、彩燈),拍攝時間在1995年(民國84年)。彩牌上有「鹿港雅正齋」及「御前清客」等字樣,由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登海敬贈。拿燈共一對,左方拖燈上有「雅正齋」字樣,右方拖燈上為「御前清客」。依各地南管社團溯源資料,現存曲館中南管歷史最悠久者為鹿港雅正齋,次為臺南市振聲社。


隨著閩南人口的遷臺,臺灣、澎湖相繼有曲館的組織成立。南管的社團叫做「曲館」,是喜好「𨑨迌」(tshit-thô)南管的在地人,一個相互切磋、學習的場所。傳統上,南管活動多以男性為主體,多為家境富裕士紳階級,且都是業餘嗜好者,社團活動場所由有能力的絃友或由廟宇提供。早期民眾將參加南管社團視為一種雅事,以鹿港、臺南地區最為盛行。


中部地區為泉州絃管最早傳入臺灣之地,日治時期鹿港尚有五大南管社團:雅正齋、大雅齋、崇正聲、雅頌聲、聚英社。雅正齋開館先生傳聞是福建泉州人士的陳佛賜,他於1749年(清乾隆14年)成立雅正齋,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1986年(民國75年),雅正齋榮獲「教育部傳統音樂類南管團體薪傳獎」;2006年,「鹿港雅正齋南管曲藝」登錄為彰化縣「傳統表演藝術-南管音樂」團體。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彰化鹿港雅正齋南管樂團館閣及歷史沿革 / 撰寫者:宜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rganization&id=67220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撰寫者
宜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日期
1749-01-01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