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閩南人口的遷臺,臺灣、澎湖相繼有曲館的組織成立。南管的社團叫做「曲館」,是喜好「𨑨迌」(tshit-thô)南管的在地人,一個相互切磋、學習的場所。傳統上,南管活動多以男性為主體,多為家境富裕士紳階級,且都是業餘嗜好者,社團活動場所由有能力的絃友或由廟宇提供。早期民眾將參加南管社團視為一種雅事,以鹿港、臺南地區最為盛行。
中部地區為泉州絃管最早傳入臺灣之地,日治時期鹿港尚有五大南管社團:雅正齋、大雅齋、崇正聲、雅頌聲、聚英社。雅正齋開館先生傳聞是福建泉州人士的陳佛賜,他於1749年(清乾隆14年)成立雅正齋,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1986年(民國75年),雅正齋榮獲「教育部傳統音樂類南管團體薪傳獎」;2006年,「鹿港雅正齋南管曲藝」登錄為彰化縣「傳統表演藝術-南管音樂」團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