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

跟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有關的相片,第2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相較於嘉義、臺南地區,同屬嘉南大圳灌溉區域的雲林,卻於當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用水之路,其中的異同與歷史發展脈絡,是了解箇中奧秘的關鍵。

三年輪作制,是嘉南大圳最標誌性的農業政策之一,如此重要措施在推行至整個灌溉區域前,尚須經過試行方可成案。參考日治時期嘉南大圳管理者枝德二編撰《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第六章〈工事完成部分的管理〉,可知三年輪作的先行區域,便是在雲林崙背。

1907年,崙背已開始種植甘蔗,供應虎尾、斗六等地的製糖機構,1924年,得益於新虎尾溪別線,崙背地區開始通水,進行三年輪作的試行,之後崙背地區的作物便以水稻、甘蔗與雜作為主,原本的沙地多已水田化,雖然使得土地價值增加,農民貯金激增,但也使得稅租相對增加,水田化又使水源更加不足,只能不停掘井。

初步推斷,崙背成為三年輪作先行區域的原因,除了為該地地質原本為沙地,缺乏水利外,濁幹線與新虎尾溪別線的快速通水亦功不可沒。不過時至今日,崙背地區的農田與雲林其餘地區類似,多使用地下水灌溉,就算是未供水的旱季,依然是綠油油的水田景象,已不見當年三年輪作的風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三年輪作先行區——崙背 / 撰寫者:林品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Route&id=67211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林品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